摘要:本次论坛以“积淀·涌现”为主题,汇聚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等学界顶尖学者,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百度首席技术官CTO王海峰、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面壁智能创始人李大海、生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朱军等10余位来自大模型及具身智能知名头部公司
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主论坛——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再度启幕。
本次论坛以“积淀·涌现”为主题,汇聚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等学界顶尖学者,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百度首席技术官CTO王海峰、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面壁智能创始人李大海、生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朱军等10余位来自大模型及具身智能知名头部公司、研究机构的业界专家,共话人工智能学术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共促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绘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蓝图。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不期而至,拥抱人工智能就是拥抱未来。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位列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科技部一司副司长康相武在致辞中强调,北京市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高度富集、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汇聚力量、凝聚共识,推动人工智能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具有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高度密集和“四区”政策叠加的独特优势。海淀区委书记张革现场讲解“海淀加速度”:“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以‘头雁’姿态领跑人工智能新赛道,推动AI产业全栈布局,构建起覆盖芯片、框架、模型算法、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作为连续两年系统性发布AI全链成果的顶级平台,本届论坛发布了一系列人工智能重磅成果,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层攻坚、基础层筑基、应用层突围、生态层聚变,彰显北京正以“顶天立地、开放融合”的格局,构筑AI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
算法创新是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核心引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聚焦前沿算法,围绕基础模型、认知智能、类脑计算等细分方向,系统布局9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论坛上发布了“北京前沿算法协同创新矩阵”,该矩阵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关键节点,贯通国家级科研机构、顶尖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链路,通过共建技术平台、共织生态网络、共享创新势能,升级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拓扑结构。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基石,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搭载自主可控的算力调度系统,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科学计算与机器人具身智能研发,推动AI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与生命科学,进一步支撑产业智能化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本次论坛启动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旨在实现算力资源池的统一调度,促进跨域算力资源柔性互通,有效提升算力资源利用,为高校院所及人工智能企业汇聚提供更多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
人民法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林志农在本次论坛发布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
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是人民法院出版社基于大模型技术,融合法律知识工程研发的行业大模型,作为国家级法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为法治领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法律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底层能力与资源服务体系。
为寻找中国AI领域青年新势力,《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发起“AI100青年先锋”,以构建新时代AI人才坐标。
经过专家团提名以及就技术成果与创新、产业化与市场影响力、行业影响力与领导力、发展潜力与社会责任、跨学科与多领域应用五大维度的全方面评审,《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联合出版人陈禺杉在会上发布首届“AI100青年先锋”评选结果,共有65位来自核心及支持技术、前沿交叉和行业应用领域的AI新秀入选。
依托“AI100青年先锋”,海淀将继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青年人才评价体系,汇聚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力量,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顶尖人才储备。
为加速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海淀区在论坛上发布“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建设成果,开创性地将大模型思维植入城市治理体系,打造“会学习、能思考、有温度、可进化”的超级城市智能生命体。
发布环节由城市智能体“小海”主持,介绍人工智能创新街区的创新进展和未来潜力,这是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概念发布后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也是海淀以“空间重构驱动创新”的又一次大胆探索。。
今年,海淀区将在五个方面支持各界参与创新街区建设。
资金扶持方面,每年将安排百亿元资金,用于支持算力供给、数据标注、平台建设等。
空间供给上,更新优化五道口等区域共计67万平方米产业园区,拓展供应东升科技园三期等5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数据基建方面,着力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统一数据底座,打造数据流通协作网络。
人才保障上,利用人工智能人才特区20条措施,实行人才引进特殊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特定体系,强化事业发展特有支持,营造人才安居特色生态。
金融助力上,推动设立科技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挂牌运营一批科技金融服务驿站。
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全球顶尖学者与产业领袖展开深度思想碰撞。
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欧洲科学院院士约瑟夫·斯发基斯分享了迈向工业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AI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期,向自主式AI演进面临诸多挑战,如系统不可解释、可靠性难保证等。
同时,AI在系统工程、监管框架等方面也存在难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凭借工业基础和数据资源优势,有望在工业AI领域实现突破,引领发展新方向。
产业实践层面,李开复从全球化视角剖析生成式AI的潜力,百度CTO王海峰指出通用人工智能曙光已现,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展示超强端侧大脑的场景化应用突破。
继在首届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推出中国首个原创全自研视频大模型——Vidu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朱军再次发布具有全球突破性的高可控视频模型Vidu Q1,支持对视频中多个主体的位置、大小、运动轨迹等属性进行精确控制,同时支持与视频画面同步的音效的可控生成,以及更高质量的画面效果。
具身智能的发展是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在本次论坛发布首个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与开源具身大脑RoboBrain,可实现跨场景多任务轻量化快速部署与跨本体协作,推动单机智能迈向群体智能,为构建具身智能开源统一生态加速场景应用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圆桌对话环节聚焦“具身智能通往AGI之路”,上海交大教授、穹彻智能创始人卢策吾,北大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清华助理教授、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以及圆桌主持人机器之心主编李亚洲等产学研代表,围绕人形机器人算法、本体硬件与灵巧手技术展开讨论。
圆桌嘉宾认为,具身智能通过多模态交互与物理世界互动,是AGI实现的核心路径。讨论中提出的“算法-硬件-场景”协同创新模式,彰显海淀区在具身智能全产业链布局的领先优势。
当图灵奖得主与青年先锋同聚“人工智能主题日”,当多模态学习的感知融合与具身智能的物理具象碰撞火花,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正以一场深厚积淀与创新涌现的科技盛宴,向世界展示人类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坚定步伐。
那些在技术中流淌的代码与思想、在论坛上交锋的预言与警醒、在资本中奔涌的期待与责任,终将汇成人工智能时代的“黄河之水”——既有摧枯拉朽的革新伟力,亦存润泽万物的人文关怀。
此刻的海淀,不只是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更是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舞台。
从科学突破到产业落地,从理论探索到社会责任,人工智能的脉搏已深植于这座城市的肌理。
当全球的目光在此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璀璨星光,更是人类携手机器、共同书写文明新篇的无限可能。
— 完 —
来源:量子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