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为什么这么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22:48 1

摘要:翻看手机,看到一则新闻,1949年,我们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许多人会对1949年中国35岁的人均寿命这个数字感到震惊和怀疑。毕竟,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个时代也有许多长寿的老人。为什么平均值会如此之低呢?

翻看手机,看到一则新闻,1949年,我们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许多人会对1949年中国35岁的人均寿命这个数字感到震惊和怀疑。毕竟,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个时代也有许多长寿的老人。为什么平均值会如此之低呢?

真相隐藏在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婴幼儿死亡率极高这一残酷事实。而且,那时候的长寿人口,真的是很少很少。

一、婴幼儿高死亡率,严重拉低平均寿命

在1949年之前以及建国初期,中国人口结构呈现典型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特征。一个重要的统计事实是:人均寿命的计算是从出生开始算起的,而婴幼儿死亡会大幅拉低平均值。

据《中华民国卫生人口报告》估计,1935年全国出生婴儿数约为1200万,但婴儿死亡人数高达310.16万,死亡率达到惊人的千分之二百五十——这意味着每四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在一岁内夭折。再看现在,你就明白婴幼儿死亡率低多了。

除了婴儿期,5岁前和10岁前的儿童死亡率同样很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卫生意识薄弱,一场普通的感冒、发烧或腹泻都可能导致幼儿死亡。因此,能够活到10岁的儿童比例并不高,严重拉低了平均寿命。

二、那时候的长寿老人,还是真的少

除了婴幼儿死亡之外,还有多个因素共同压低了整体人均寿命:

传染病流行:霍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广泛传播,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治疗;

战争与动荡:长期战乱导致大量青壮年死亡,进一步影响人口结构;

营养匮乏:普遍的营养不良降低了人体抵抗力,尤其影响儿童和孕产妇健康;

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村地区接生方式落后,消毒不彻底,感染风险极高。导致了死亡率很高,拉低了平均寿命!

三、寿命提高,一年一个台阶

随着医疗水平持续提升、营养条件改善,如今我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0多岁。人们的关注点也逐渐从感染病、母婴健康等问题,转向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让老年健康、生命质量成为焦点。

小时候,五十岁就已经扎个白毛巾,佝偻着背,苍老的很。到现在,50岁的还跟个年轻小伙一样,就能看到真的是寿命提高,一年一个台阶了!

35岁的人均寿命,并不是说那个时代没有长寿老人,但极个别人的长寿,真的代表不了所有人。

公共卫生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普及和社会保障的完善,才是延长人类寿命、提升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理解过去,才会珍惜当下!

来源:心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