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下,一个边陲小国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变成让天下都得皮紧的“狼”,搅得六国风声鹤唳?你要说仅靠几个强势的秦王就能做到——别闹,真拼起来,光靠皇上一张嘴,粮草和士兵可不会自己移动。其实,秦的铁蹄横扫中原,明面上是国运上行,骨子里离不开那些一身杀气的战将。今天唠唠的
想象下,一个边陲小国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变成让天下都得皮紧的“狼”,搅得六国风声鹤唳?你要说仅靠几个强势的秦王就能做到——别闹,真拼起来,光靠皇上一张嘴,粮草和士兵可不会自己移动。其实,秦的铁蹄横扫中原,明面上是国运上行,骨子里离不开那些一身杀气的战将。今天唠唠的,是王贲。名字可能比不上白起、蒙恬那么响,但这位号称“神之子”的主,真不是虚的。
大家都喜欢说“虎父无犬子”,可这话搁王贲身上——还真有点分量。他爹王翦,是秦国当时最顶尖的老将之一,动动手指头,燕赵齐楚谁不发怵?可要细品,王贲倒真不是靠着爹混事的小公子。按照我们家那边老人说,“有其父才有其子,可子多难过父。”在秦军那个讲究实打实的年代,混个头衔容易,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名声才是硬通货。
王贲其实从小就沾了战场的火气。他十来岁的时候,整个秦国都不是清闲地带——三天两头东拼西杀。家里饭桌上就没消停过,最多的不是鸡鸭鱼肉,而是老王头与手下们聊战略的“家常”。这孩子长大后,跟着老爸转战南北,一开始顶多也就是递个令牌、跑个腿,或者夜里记兵丁点名。不过人只要有心,机会会自己找上门。王贲就是那种不甘心只做二世祖的主。到了成年,想浑水摸鱼、回乡混几年都来不及,大仗小仗一场没落下。
要问打哪仗让他一下火了?就得说前225年那桩事——“灌魏”。史书上说得抽象,其实把大梁变成水城这事儿既险又精明。具体怎么操作?王贲呢,倒也没有玩什么多高明的“天马行空”。他带着二十万秦军,把大梁围成铁桶,魏王假那阵就天天盯着城墙,生怕秦军挖坑攻城。结果王贲倒好,按兵不动,叫士兵们四下溜达,专盯周围的水势。这地儿天生就有黄河和鸿沟——平时滋润庄稼用的,哪想今天用来打仗?
为啥王贲敢动这心思?你得知道,当时挖渠引水不是个省事活,一不小心死伤一堆,掀不起来泼天水,那就成了笑柄。可王贲押对了宝,他观察够仔细——民夫分批次上阵、工具夜里偷偷运,大梁城里也不是没人觉察,有的魏卒夜里探哨回来,瞧见秦兵乌泱泱地往城外河道跑,还以为又要挖地道攻城,结果水声一响,两天三夜没停。连魏国大臣“都督”那个姓梁的老头儿都背着魏王劝道:“这回怕是熬不住了,早投降算了!”三两下,大梁成了河心孤岛——前几日还有稚童在城头玩弹弓,这会儿都得猫在屋里,祈祷墙头别塌。没几天,城墙软得一摸就掉皮,再老练的守军也发慌了。于是魏王带着一众文武,乖乖拎着白绸子出来喊降。
事后老秦兵还拿这事儿当闲谈乐子,说“王贲连杀都未见血,一箭未射便灭国”。不是谁都能干出来的事,他脸上自然也多了些傲气。不过凡事别以为水到渠成,没点命里带的胆子和苦功,还真扛不下这种活。
不是所有人都玩得起巧劲儿。“灌魏”看着聪明,但真枪实马也绕不过去。往后,王贲打燕就没这么轻松了。到了前222年,他和李信联手,靖燕灭国。这一仗就没那么动脑子,全凭手里的刀子硬。燕国那帮将领,个个抱着同归于尽的念头,安得让你三下五除二?王贲这次换了打法,不再跟对方死耗防线,而是亲自上前线。有人说他这阵带了精锐骑兵,平时连夜巡都当演习上。他自己坐在战车上,身边贴身骑士一百来号,每次冲锋都硬生生往敌阵里撕。辽东那地儿风沙大,秦军夜里经常点火把看不清路,可王贲就爱夜战,甚至令箭下去,亲自带兵冲破燕军防御。宋国流亡的老兵后来回忆,说“燕军探子最怕夜里听见秦骑马蹄声”,有时候根本不是怕人,是怕那种死人堆里的腥味。
打完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按说日后怎么赏怎么升,王贲自己倒是没急着邀功。卡在攻城那几夜,他不是没有烦躁。有人说他曾夜里在营帐里低声自语,怕打不好爹的脸面就栽在这儿了。可这人就是有骨气。打完仗第一件事,不是摆宴庆祝,而是直接写家信一封,托秦国驿站送到老王翦手里——信里据说只写了八个字,“父命未歇,子不敢安”。细想这味道,一个大男人、万人敌,也脱不开父辈的影子和那种家国压力。
等到再过一年,齐国也顶不住了,天下一统,秦皇嬴政封赏有功将领。你以为王贲家父子等着分田分地?他俩悄无声息地收拾包袱回老家。不是说没人劝他们留在朝堂,嬴政都亲自招呼,可王翦这老狐狸识时务多了,早年诸侯翻脸那套看多了——功成后“兔死狗烹”,还真不是危言耸听。于是父子一条心,迁回琅琊,后来又往临沂发展,开枝散叶,成了后来的琅琊王氏。东汉的“王家”,可都以他们家为祖,说起来后代真不少。
王贲一辈子都没留下多少自传。据说他晚年常在临沂黄河边溜达,看着河水自言自语。到了那时,提兵百万的将军模样慢慢消散,人们再提起“神之子”,只当是茶余饭后的传奇。你说这样的人生,究竟是幸运,还是牢笼?功成身退在乱世里是极难有的本事。想来还是得有几分自知之明吧。时代要过,英雄终究要小心别被自己功劳绊住。
我总觉得,往历史烟尘里扒拉几下,能遇到这样两代人,真就是天赐的缘分。秦亡之后,王氏子孙依旧如流水般繁盛,有热血,也有伤感。那浩浩汤汤的家族气运是不是还沾着老王贲的影子?咱们谁说得准呢。
来源:端庄叶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