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引用了美国的经验,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的激光武器距离真正能用还差得远,别说十年,就是二十年内能不能服役,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文| 任平生
编辑| Fukasa超勇的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4年,军事评论员张召忠在凤凰卫视的《海峡两岸》节目中,曾给当时国内高涨的激光武器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他引用了美国的经验,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的激光武器距离真正能用还差得远,别说十年,就是二十年内能不能服役,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然而就在前不久的一次盛大阅兵式上,当LY-1舰载激光武器系统与高能激光反无人机武器昂首通过观礼台时,全世界都看到了答案。
说实话,张召忠当年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他看到的,是当时全世界研发者共同面临的一堵高墙。
观察者网:“局座”11年前谈激光武器:距离应用非常遥远
激光武器这东西,听起来威力无边,实际上却娇贵得像个公主,浑身都是技术难题。
首先就是能源问题,能量转换效率低得可怜,想发射一道足够致命的光束,背后就得拖着一个极其庞大的能源系统。
这就像给手机配个冰箱那么大的充电宝,在战场上根本不现实。
并且激光束在大气中穿行,简直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空气里的尘埃、水汽,甚至温度的微小变化,都会让它的能量大打折扣,准头也跟着跑偏。
要是赶上雾霾天,那基本就等于废了。
更要命的是战场环境,那些精密到极致的光学元件,在电磁干扰和剧烈震动面前脆弱不堪,一丝一毫的故障,就可能让整个系统瞬间瘫痪,稳定性根本没法保证。
其实早在上世纪美苏都在琢磨用激光反导、反卫星,中国也悄然启动了“640工程”。
在这个宏大的计划里,已经包含了利用正当放大型激光系统对抗来袭导弹和敌方卫星的大胆构想,到了70年代,中国的实验室里,已经诞生了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激光系统原型机。
虽然这段早期探索因为技术和经济原因,在80年代初一度停滞,但它播下的火种并未熄灭,在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新的计划很快启动,为激光武器的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
“神光”系列超级激光装置应运而生,1986年,“神光-Ⅰ号”投入运行,功率达到万亿瓦量级,进入2000年,“神光-Ⅱ号”的功率更是飙升至8万亿瓦,这些基于惯性约束聚变原理的大型国之重器,为中国积累了海量的宝贵数据和工程经验。
2006年,一个里程碑事件发生了,中国动用地面激光设备,成功致盲了一颗飞越上空的美国侦察卫星,这无声的宣告,标志着中国的激光技术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战能力。
与美国追求小型化、全能化的思路不同,中国采取了“舰载先行、陆基衍生”的务实策略,他们看中了大型舰船这个理想的“移动试验场”,那里有足够的空间,更有充足的电力。
于是中国的工程师们在大型两栖舰船上,开启了漫长而艰苦的上舰测试,通过一次次的迭代和验证,硬是把供电、冷却、光束控制这些核心工程难题,一个一个地啃了下来。
他们不急于追求某一项参数的惊艳,而是更看重整个系统的可靠、可用和可部署性。
这背后,是中国整体工业体系在特种材料、高效电池、精密控制等各个环节集体突破的支撑,是一场系统工程思维的胜利,2015年,“寂静狩猎者”低空激光防空系统的公开亮相,就是这一阶段性成果的最好证明。
当LY-1激光武器真正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它的实战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外媒推测,其功率可能已经超过了200千瓦,在实际装备功率上,很可能已经领先于大多数国家。
激光武器的作战方式堪称“不讲道理”,它以光速进行打击,实现了“瞄准即锁定,这对于拦截无人机群、巡航导弹这类“低慢小”目标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而激光武器,只要舰船的电力管够,就等于拥有近乎“无限的弹药”,单次发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极高的效费比,等于直接切断了传统导弹销售国的财路, 在海军作战中,它能极大地弥补中小型舰艇在中近程防空领域的短板。
当然激光武器也并非无敌,在可预见的未来,它更多是作为补充,而非完全的替代者。
回看中国激光武器的崛起之路,你会发现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高科技竞争中,真正的超越,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领先者的路径。
LY-1的惊艳亮相,不仅仅是中国军事科技实力的一个缩影,更是国家整体工业能力和工程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现。它预示着,在未来的国际军事科技舞台上,将会有越来越多这样颠覆规则的“中国创造”登场。
来源:Fukasa超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