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位用户访谈结论:家用人形机器人或许还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22:08 1

摘要:当Figure AI的最新视频里,人形机器人自主地将盘子、碗碟和水杯放入洗碗机;当特斯拉Optimus被冠以“家庭伙伴”标签,演示叠衣服、打鸡蛋;当1X Technologies直言“押注家庭”,让Neo机器人擦窗吸尘,近期,一批估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正把“人形

当Figure AI的最新视频里,人形机器人自主地将盘子、碗碟和水杯放入洗碗机;当特斯拉Optimus被冠以“家庭伙伴”标签,演示叠衣服、打鸡蛋;当1X Technologies直言“押注家庭”,让Neo机器人擦窗吸尘,近期,一批估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正把“人形机器人进家庭”炒成新风口。

但这股热潮里,也有另外的声音格外清醒,直指人形机器人进家庭趋势存在悖论。例如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Maya Cakmak近期就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这位从《杰森一家》的罗西机器人那里萌生“家用机器人梦”、深耕该领域十余年的专家,对人形机器人公开表达了不安:“我很难想象家里出现人形机器人,我的研究反而越来越偏离人形。”她和团队的最新研究,或许能给狂热的行业泼一盆理性的冷水。

一位机器人专家的现实转向

Maya的“家用机器人情结”由来已久。像很多同代从业者一样,《杰森一家》里的机械化、卡通化的家用助手机器人罗西是她的启蒙,她甚至把“退休时机器人做所有家务”当作个人座右铭,还开玩笑“可能永远不会退休”。为了这个梦,她做过不少尝试:2014年,她和学生把PR2机器人放进亚利桑那州一户人家,尽管多数任务失败,却摸清了家用场景的痛点;后来参与的Stretch机器人、辅助喂食机器人,也实现了更成功的家庭部署。就连做家务时,她都会下意识分析“如何自动化”。

但越深入,她越发现“罗西的人形模样”或许是个误区:“非人形机器人更实用,也更受用户青睐。”当巨头们拿着数十亿资金追逐“人形家居梦”时,她的困惑越来越深:“他们肯定做了市场调研,到底知道些什么我没看到的?”为了找到答案,她和学生启动了一项针对性研究,毕竟,行业的未来,终究要落地到“用户要不要”的人形机器人“接受度真相”上。

Maya团队的研究覆盖了两类核心人群:先是来自美国、英国的76位普通参与者,后续又在HRI 2025护理机器人研讨会上,访谈了6位有运动障碍、且有辅助机器人使用经验的“精准用户”。他们还展示了一些假想场景,其中人形机器人或专用机器人分别协助老年人完成进食、穿衣或吸尘等任务,并询问用户会选择哪一种。两项调研的结果,几乎指向了同一个结论。

对普通用户而言,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赞同“专用机器人比人形更靠谱”的观点。在展示Figure、Optimus、Neo等主流人形机器人,以及PR2、Fetch、Stretch等非人形机器人后,76位参与者的偏好很明确:更倾向专用机器人。

原因集中在三点:首先是安全顾虑。因为哪怕假设机器人已通过安全测试、获监管批准,参与者仍会担心“绊倒跌倒”、“故障失灵”,尤其害怕机器人接触高温、尖锐物体;其次是隐私焦虑,不少用户担心摄像头数据上传云端、被远程控制、联网遭黑客入侵,成了高频担忧;最后是空间压力,有人直言人形机器人“笨重”“没必要”,反而专用机器人“不占地”“更低调”,就像Maya 9岁的孩子看到视频后直白的反应:“我们没有多余的床给它。”

他们认为专用机器人更安全、更私密,而且最终更适合在家中和亲人身边使用。因此,尽管类人机器人公司(及其投资者)梦想着一款能够完成所有任务的类人机器人,但调查参与者似乎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小型专用机器人来完成大多数任务:比如用于清洁的扫地机器人、用于取药的药物分配器、用于上下楼梯的外骨骼机器人。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拒绝人形机器人:当“专用替代方案更难实现”时(比如穿衣助手机器人),部分人会接受人形方案;但前提是“安全可靠+价格不高于替代方案”,而这两个“如果”,目前距离现实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更值得注意的是“恐怖谷效应”的显现: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常见的“黑色面罩”,被不少参与者吐槽“怪异”“像有东西在盯着你”。Maya自己也有类似感受:看Neo机器人做完家务坐在沙发上的视频,本应觉得“贴心”,却莫名不安。

100%安全都不够,人形是绕远路

如果说普通用户的顾虑还带“想象成分”,那6位有运动障碍的“精准用户”的态度,更具参考性,他们是最需要家居辅助机器人的群体,却没人想要人形方案。

“它令人毛骨悚然”、“我无法逃避它”、“机器人必须100%安全”,这些直白的反馈背后,藏着对“实用性”的清醒判断。其中一位用户的比喻堪称“一针见血”:“试图用人形机器人做辅助,就像造自动驾驶汽车,却把人形机器人放驾驶座上让它模仿人开车,明明改改汽车设计更简单,为什么要复制人类?”

这个比喻戳中了行业的核心矛盾:巨头们执着于“人形”,或许是被“通用化”的想象绑架,但家居场景真的需要“模仿人类”吗?Maya并不否认“家居需要通用机器人”,家务琐事繁杂,专用机器人不可能覆盖所有需求。但她强调:“通用不代表要人形,很多简单设计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比如带基本夹爪的轮式机器人,成本更低、实现难度更小,只要用户对家居做些“适度改造”,就能胜任取物、递东西等高频任务。毕竟,我们的家早就为新技术改变:为汽车建车库、为家电留插座、为电视腾墙面,若机器人能带来同等价值,适度改造并非不可接受。

更关键的是用户接受度。长期研究显示,高度模仿人类的机器人易引发负面情绪,反而设计简单、卡通化,甚至无人类特征的机器人,更易被接受。尤其对老年人等核心受益群体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帮自己做事的工具”,而不是“试图取代人类护理员的‘伙伴’”,但目前人形机器人公司,恰恰在追求后者。

结语:热潮之下,需要更多用户视角的冷静

如今,人形机器人进家居的“蓝图”仍在被巨头们描绘,但Maya的研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热情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鸿沟。未来会不会有人形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没人能打包票。但可以确定的是:行业需要少些技术炫技,多些用户洞察,比如巨头们若能公开分享对“家居人形机器人客户”的调研数据,或许能让整个领域少走弯路;同时,也该给“非人形通用机器人”更多关注,毕竟对用户来说,“好用、安全、不添堵”,才是选择机器人的核心标准。

Maya和她的学生已经在期待下一步:亲手拿一台人形机器人,去社区找老年人聊聊,听听最真实的反馈。或许到那时,我们会听到更直白的答案,比如“别占我的躺椅”、“要住就付房租”。而这些答案,或许比数十亿估值更能决定行业的未来。

或许更直观的结果,或许已经在9月4日Figure发布人形机器人洗碗、叠衣服视频后评论区的最高赞回答中:

“它洗完脏盘子后会主动洗手吗?”答案不言而喻。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