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男子吃美托洛尔降血压,1年后脑梗死,医生:太无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01:52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期,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接诊了一位44岁的王先生,他因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被紧急送医,经过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让医生震惊的是,王先生有高血压病史,却在医生建议服用氯沙坦的情况下,擅自改用美托洛尔,认为"降压药都一样"。这个案例引发了医学界对抗高血压用药规范性的关注。

王先生是一名企业高管,工作压力大,三年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达到160/105mmHg,被诊断为高血压2级。

当时医生考虑到王先生年龄较轻、无其他并发症,推荐他服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氯沙坦。

但王先生觉得这种药相对昂贵,某天在药店看到美托洛尔片价格便宜,且同样标注"降血压"功效,便自行替换了用药。

王先生服用美托洛尔一年多后,血压表面上控制在140/90mmHg左右,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种β受体阻滞剂对他这类病情并不是最佳选择。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指出:"不同降压药物虽然都能降低血压数值,但其作用机制、适应人群以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各不相同。擅自更换降压药物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美托洛尔是一种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来降低血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科主任蒋雄京教授解释:"美托洛尔确实是有效的降压药物,特别适用于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或心衰的高血压患者。但对于单纯性高血压,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现代指南已不再将β阻滞剂作为首选用药。"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β受体阻滞剂不应作为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选择,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中要慎用:

1. 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前期患者

2. 有运动需求的患者

3. 外周血管疾病患者

4. 有勃起功能障碍风险的男性患者

王先生作为一位中年男性,有轻度血脂异常,属于代谢综合征高风险人群,美托洛尔并非理想选择。更关键的是,美托洛尔可能会引起血脂代谢紊乱,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这正是王先生最终发生脑梗死的诱因之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教授表示:"降压药物的选择应个体化,需要考虑患者年龄、并发症、代谢状况等多种因素。即使需要更换药物,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而非随意替换。"

根据2020年《中国高血压临床管理指南》,降压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3.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

4.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5.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不同人群的首选用药存在差异:

中青年高血压:首选ACEI/ARB或CCB

老年高血压:首选CCB或利尿剂

合并冠心病:可考虑β阻滞剂

合并糖尿病:首选ACEI/ARB

合并肾病:首选ACEI/ARB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文教授强调:"高血压治疗讲究精准施治,不能一刀切。每种药物都有其适用人群和禁忌症,患者擅自更换药物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为何美托洛尔可能与脑梗死有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鸣教授解释:"β阻滞剂可能影响血脂代谢,增加甘油三酯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此外,美托洛尔可能降低夜间血压过多,引起夜间脑灌注不足。"

2021年发表在《高血压研究》(Hypertension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单独使用β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23%。而中国人群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本就高于西方人群,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尤为重要。

同时,美托洛尔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不利;还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疲劳等不良反应,影响生活质量。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赵冬教授提出以下建议:

1. 药物选择个体化:考虑患者年龄、合并症、代谢状况等因素

2. 遵医嘱规范用药:不擅自更换药物、调整剂量

3. 定期随访监测:包括血压监测、血液生化指标评估

4. 全面管理心血管风险:除控制血压外,还需关注血脂、血糖等指标

5.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限盐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减轻体重

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现状令人担忧。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仅为51.6%,治疗率仅为45.8%,控制率更是低至16.8%。而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近30%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张瑞岩教授总结了几点常见误区:

1. 认为所有降压药效果相同:不同药物机制不同,对靶器官保护作用各异

2. 价格便宜就选择:应根据病情而非价格选药

3. 血压一旦稳定就停药:高血压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4. 追求血压越低越好:过度降压可能引起器官灌注不足

5. 忽视药物副作用: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

正确的高血压管理应是长期、综合、个体化的过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复诊,与医生充分沟通用药感受,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回到王先生的案例,他的教训深刻而惨痛。虽然通过积极治疗,王先生的语言功能逐渐恢复,但右侧肢体仍有轻度瘫痪,日常生活需要家人照顾。若当初他严格遵医嘱用药,这场悲剧本可避免。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正是因为它往往无明显症状,却可引发严重后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教授指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

作为患者,应该建立正确的用药观念:药物不是简单的商品,不能仅凭价格或广告选择;医生的处方是基于专业判断和个体化考量的结果,应当尊重并遵循。

王先生的案例告诉世人:对于慢性病治疗,专业比认知更重要,遵医嘱比自行判断更安全。健康是一生的财富,而科学、规范的治疗是守护这份财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 24(1):24-56.

2. 中国高血压联盟. 中国高血压临床管理指南(2020). 国际心血管杂志, 2020, 47(27):2977-305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内科医师老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