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汉乾祐元年的秋天,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突然联合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绾发动叛乱。
后汉乾祐元年的秋天,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突然联合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绾发动叛乱。
三镇兵马凭着地理优势连成一片,李守贞更是抢先占据潼关,打算堵死朝廷南下的通道。
朝廷立刻派郭从义、白文珂等将领带兵征讨,谁能想到郭从义刚夺回潼关,朝廷大军就被叛军拖入了持久战。
就在这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脖子上纹着麻雀的男人走进了历史舞台,他就是日后的后周太祖郭威。
一、乱世孤儿的野草命
郭威的童年简直像被命运按在泥里摩擦。
父亲郭简在河东打仗时被刘仁恭杀了,母亲王氏带着他往潞州迁,半道上也病逝了。
要不是姨母韩氏收养,这孩子怕是早饿死在乱世街头。
《新五代史》里写他"少贱,黥其颈上为飞雀",当时人们都喊他"郭雀儿"。
五代十国时纹身的多是纹龙画虎,郭威偏偏纹只麻雀,这事儿乍看有点奇怪,可细琢磨起来,反倒像个预言。
就像舜从田野里崛起,傅说从筑墙匠发迹,郭威这底层出身,后来竟成了他成就大事的底色。
那时候的郭威,活得跟野草似的。
没爹没妈没人管,在社会边缘摸爬滚打,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性子。
十八岁投奔潞泽节度使李继韬后,有次在街上碰到个欺行霸市的屠户,他上去就把人骂了一顿。
屠户叫嚣"有本事捅我",郭威真就拔刀把人杀了。
按律当斩的罪,愣是被李继韬捞了出来。
这事儿现在看,既显他的血性,也透着乱世里武力和权术的微妙关系。
后来李继韬因反叛被灭,郭威被收编进李存勖的亲军,命运这才拐了个弯。
二、遇见贵人:一把刀学会了思考
在李嗣源的队伍里,郭威碰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读书人李琼。
李琼瞧着郭威跟别的武夫不一样,拉着他和几个士卒结义,还说"龙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
更关键的是,李琼天天捧着本《阃外春秋》读。
这书是唐朝文人写的兵书,记录了从周到唐的战例,讲的是"正道守国、奇谋用兵"的道理。
郭威好奇地问这是啥书,李琼说这里面藏着"存亡治乱之理、贤愚成败之事"。
郭威立刻作揖拜师,后来李琼干脆把书送了他。
打这以后,别的士卒要么睡觉要么赌博,郭威一有空就捧起《阃外春秋》。
在五代十国那个武夫当道的年代,读书这事显得挺另类。
可就是这股子不一样,让郭威从"会打架的刀"变成了"会思考的将"。
他在书里看遍了古今战例,琢磨透了"正与奇、治与乱"的门道,慢慢有了超越普通武夫的眼界。
三、知识如何驯服乱世?看郭威的逆袭逻辑
对比同时期的军阀,就更能看出郭威的特别。
李守贞够能打吧?可缺了谋略照样被困死;刘知远凭武力建国,却摆不平藩镇问题。
郭威不一样,他把从书里学来的东西活学活用。
后汉朝廷请他出山平叛时,他没硬拼,而是用"围而不攻"的法子瓦解了李守贞的军心。
这招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对人心向背的精准判断,这恰恰是读书赋予他的洞察力。
更有意思的是他颈间的那只麻雀。
年轻时这是贫贱的标签,别人见了喊"郭雀儿",带着轻蔑;可等他成了后周太祖,这纹身倒成了传奇的注脚。
就像他读的《阃外春秋》里说的,真正的强者不是生来尊贵,而是能把命运的尘埃踩成阶梯。
郭威登基后废除后汉苛政,轻徭薄赋,这些治国之道,分明是从历史经验里悟出来的。
当别人还在沉迷眼前的苟且,他已经通过读书看见了更广阔的天地,这或许就是"郭雀儿"能变成帝王的真正密码。
来源:喵喵大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