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镜头前,郝蕾拍案而起,耳环在聚光灯下剧烈晃动:“之前要专业性,后来要接地气,现在我问你们——到底什么标准?”对面的水木年华成员卢庚戌面色铁青,反唇相讥:“这是唱歌比赛,不是比演技!”荧幕内外,千万观众屏息凝视这场关于“何为艺术”的战争。然而在这个舞台上,艺
直播镜头前,郝蕾拍案而起,耳环在聚光灯下剧烈晃动:“之前要专业性,后来要接地气,现在我问你们——到底什么标准?”对面的水木年华成员卢庚戌面色铁青,反唇相讥:“这是唱歌比赛,不是比演技!”荧幕内外,千万观众屏息凝视这场关于“何为艺术”的战争。然而在这个舞台上,艺术的标准早已灰飞烟灭,唯余流量狂欢的令人陶醉。
最离谱的是,白皓瑞用五音不全的声线演唱《爱如火》时,竟被跨界评委郝蕾冠以“优秀”之名。满座专业乐评人如坐针毡,却噤若寒蝉。满屏弹幕狂欢中,我忽觉毛骨悚然:赵高指鹿为马的荒诞剧,竟在2025年的音综现场重演。究竟是鹿已变异,还是满朝文武皆患了眼疾?
选秀修罗场:劣币驱逐良币
《让我来唱》十强名单揭晓之夜,恍若一场精心策划的行为艺术:香奈儿、吉木金铄、白皓瑞、陈果之名高悬金榜,而唐澜、幸儿、徐碧珩等实力唱将却黯然离场。唐澜虽然唱功未达顶级,但是通过她的演唱,还是能听得出来,唐澜还是有一定的基本功。但她竟不敌白皓瑞跑调时的“观众缘”。评审团以“不够落地”“缺乏星相”等玄学判词,将真正不错的歌者拒之门外——此情此景,仿若将和氏璧弃于闹市,反将鱼目供于庙堂。
节目机制更显抽象。名义上开放大众投票,实则是将生杀大权交给“乐评团+推荐官+500现场观众”的封闭系统。屏幕外的芸芸众生,不过是被流量豢养的看客。昔年《超级女声》万人空巷的盛况,本质上是一场庶民的胜利;而今《让我来唱》的暗箱操作,却似楚王好细腰的现代翻版——选手陈果唱功长期垫底,却能凭“乖巧懂事”晋级十强。这不是将艺术选拔异变为“易管理”“不惹事”的庸才筛选术,所谓的舞台,不过是个巨型提线木偶剧场罢了。
制作方用“静悄悄完成选秀史诗”的姿态,将资本逻辑包装成行业规则。被淘汰的徐碧珩会写歌能创作,张楚桐演唱的《银河铁道列车》正是出自她手,却因镜头稀少早早出局。而所谓十强中的吉木金铄、白皓瑞,网友直言“搭了香奈儿的顺风车”。如此荒诞剧情日日上演,就像《儒林外史》中周进阅卷——把真才实学的卷子踩在脚下,反将狗屁不通的文章捧作魁首。
审美巴别塔:表演与唱功割席分坐
郝蕾与卢庚戌的论战,看似是“表演派”与“唱功派”的理念之争,实则是艺术评价体系全面崩溃的症候。郝蕾以演员身份质问:“难道歌唱比赛不是一种表演吗?”此问如投枪刺向固有认知。卢庚戌则坚守专业壁垒:“别搞错定位,这是音综!”二者看似各执一词,却共同暴露了当下艺术评判的深层危机——标准失范,争论不过是聋人辩乐。
评审团的双重标准更显虚伪。白皓瑞唱功漏洞百出,却因“幽默感”被轻轻放过;香奈儿稳定发挥,反被梁源贬为“审美层次低”。郝蕾愤然撕破这层遮羞布:“第一次你们要专业性,第二次又要接地气,现在用你们的逻辑怼你们!”此种双标,如《礼记》所讽“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现代演绎。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精英审美与大众趣味的割裂。当卢庚戌宣称“香奈儿太漂亮了,哪有天后是艳丽的”,萧亚轩当即反驳“漂亮无罪!”艺术评价的权柄长期被所谓专业阶层垄断,他们以“阳春白雪”自居,将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贴上“下里巴人”的标签。郝蕾那句“所谓的下里巴人怎么了?热爱都是真心的”,竟成了本届节目最具启蒙意义的宣言——它揭穿了艺术圈层霸权的画皮。
娱乐生死书:流量时代的文化安乐死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警言如幽灵般回荡:“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让我来唱》正是此预言的完美典范——节目组深谙“冲突经济学”,刻意安排郝蕾与水木年华针锋相对。直播弹幕瞬间炸锅,网友戏称“这节目该改名叫《让我来吵》”,制作方则在后台笑看流量狂飙。
当今短视频平台月播7.2亿次的“美女屁股”此类内容,与《让我来唱》的审丑狂欢实乃同源毒株。某MCN机构内部将此类策划称为“声光体验刺激套餐”——美女为饵,奇葩行为作钩,眼泪充作调味料。白皓瑞跑调的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我们目睹的正是“低阈值感官刺激+高分歧审美”的综艺变体。基于此,我突然想起了《商君书》所言:“民愚则易治”,如果说受众在娱乐麻醉中丧失了判断力,那资本便可肆意操纵审美标准。
更可怖者,是全民共谋的麻木。调查显示81.9%的网友点开猎奇视频,首要动机竟是“想看看大家到底在讨论什么”。对《让我来唱》的批判声浪中,多少人真正关掉直播以示抗议?多数人不过边骂边看,恰如《桃花扇》中那“眼看它起朱楼,眼看它宴宾客”的看客,浑然不觉自己亦是帮凶。2025年青少年因模仿奇葩行为导致心理咨询量激增14.3%——娱乐至死的恶果,终将由整个社会吞下。
说到最后……
这档名曰《让我来唱》的节目,是娱乐至死时代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音乐综艺若想突围,必须回归艺术本质,坚守专业精神,提升大众审美。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正是问题所在”。对于音乐综艺而言,是选择在流量的泥淖中沉沦,还是在艺术的天空中翱翔,答案不言而喻。唯有摒弃娱乐至死的病毒,重建音乐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听到真正动人心弦的声音。
来源:汽车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