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活着都有梦想,1955年我县城中学毕业,回到故乡冶源尧洼村。正逢全国实现合作化时期,村支书告诉我成立合作社后,他当社长要我当会计。就在等待的时间,县里招考小学教员,家人动员我去一试,结果录取了,分配到近百里的沂山东麓小山村。觉得不理想,离家远交通不方便,可爷
小山村教学记
作者 | 冯恩昌
人活着都有梦想,1955年我县城中学毕业,回到故乡冶源尧洼村。正逢全国实现合作化时期,村支书告诉我成立合作社后,他当社长要我当会计。就在等待的时间,县里招考小学教员,家人动员我去一试,结果录取了,分配到近百里的沂山东麓小山村。觉得不理想,离家远交通不方便,可爷爷觉得能当上教员也不错,我家老辈里没个识字的,教员是文化人才,又发工资,便鼓励我去。就这样去了刘家营村,觉得在这个大村教不了,要求1956年去了小山村池子。这个小村,西有山岭遮挡,东有一条小河,河东有座七宝山,北靠发源沂山的汶河,南边沿河一溜村庄,向南20里是大关公社驻地,再向西是县境南部沂山。这里属沙山地区,青山绿水,自然环境还是不错的。于是,落户于这个小山村当教员,一住就是三年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美梦。
敬师暖心
1955年临朐中学初中毕业的200名学生,那个时代可算得上秀才了。把我们分配到山里教学,我在思想上觉得是大材小用,工作没前途。又觉得自己失误没考大学,回了农村。当了教员也有点“名分”了,便无可奈何上了任。直到第二年春去了池子小学,学生和家长敬师之心感动了我,才稳心热爱了这份事业。当我报到那天,背着行李爬上小村西岭,几位年龄大的家长和20名小学生,已在村稍迎接我了。那阵势,那气氛,那“老师好”的呼唤声,感动的我流下了眼泪。到达村南校舍后,我见一个没院墙的大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教室是三间大北屋,西头两间小屋,可作老师办公室。那屋脊上的烟筒,蓝色的炊烟袅袅升腾,早有家长把炉子生着火了,已泡上当时的名茶“干烘”,学生们去了教室,几位家长热情地问寒问暖接待了我。他们说:“老师,我们欢迎您来!从今天起,我们把孩子交给您了!”家长们走后,我含泪沉思了很长时间,心想:“山里人,对老师真好啊!”,喝了几碗茶,我就去教室同孩子们见面了。
我在山村小学任教,正逢三年困难时期,小山村却影响不大,学生轮流管老师饭,日常煎饼馒头,顿顿吃新鲜菜肴,每晚都有一壶酒,能吃上煎饼、白鳞鱼。如果星期天不回家,三五年纪大的家长,带着鱼肉、炸货、馍馍,设酒宴招待我。有时上午授课回到办公室,桌上摆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鸡黄面,吃了还不知谁送的,直到下午放学学生来拿盆才知道。1958年村里吃食堂,老师也参加,如有事不去吃,就派人把饭菜送到学校。有那么一年多,教师自炊,我在办公室外间设了炉灶,家长们去菜园路过学校,这个送一把菜,那个送几个鸡蛋,也有送面条的、水饺的,从来没买回吃的。这个村的全国造林模范孙衍和,管理着一座七宝山,山上的瓜果熟了,总送老师一些尝鲜。
同老农交友
我在小山村教学,是个20岁的小伙子。学校在村稍,大院子无围墙,院东靠着一片杨树林,到了夜晚,特别是下雨雪的夜晚,一个人在办公室的一盘炕上睡觉,据说这屋里还吊死过人,确实担惊害怕,家长们对我照顾周到,晚上都安排一小青年陪睡。小小村庄干部很少,办公晚上便到我的办公室仪事。我也结交了几位老农朋友,晚上就到学校玩耍。因为年轻工资微博,没有好吃好喝待人,只是凭票买《丰收》或《金鱼》香烟,称下“大叶茶”,以此待人。这些朋友形成了习惯,每晚都来玩一玩。当时我虽年轻,还爱京剧,学会了拉京胡,村里有爱戏者,还来院子里唱上几段,虽不那么清雅标准,却也能过过戏瘾,玩耍一番。琴声一响,那清脆动听的音韵,飘满小山村,人人都喜欢听,来学校听戏的人也很多,气氛热列,校园呈现出一个欢乐的夜晚。
我在山村小学的年代,论旧俗已是找媳妇的年龄。家乡解放后的1958年,婚姻法公布不久,适龄青年不多,找个理想的伴儿很难。学生家长很为我操心,主动帮我找对象。一天公社里开大会,要求学生集体参加,我领着孩子们走到村南,有一个女学生手举的小红旗,挂到了树枝上拿不下来,邻村一个穿青夹袄的姑娘,细高个儿,红红的脸颊,她伸手摘下小红旗,还给了那个小学生。被我看见了,回校后对邻家放猪的王大爷说了。他说:“我认识她,是邻村的,我给你介绍介绍看看。”王大爷很上心,上山放猪晚上回来,就去邻村给我说媒,一连去了七八趟,终于给说成了。这年农历9月初,我们便结了婚,那位姑娘成了我终生的伴侣,到现在相伴近70年了,白头偕老度晚年。
我还有一个难忘的朋友叫王艾,是在妻子驻村小卖部当售货员,我们友情很深。有那么个阶段,我被调到南蒲沟村当完小校长,相距妻子娘家十几里路,只能星期天回家看看。这个好友只要我回来了,不到十分钟就进家,同我喝茶聊天,平日很尽心帮我照顾家庭孩子,一直到1963年8月,我被调到县城工作,见面就少了,后来听说他要到县城同我相见的愿望没实现就去世了,我一直深深怀念着他。
创作风波
我在池子教学三年半之多,家长敬师,学生听话,生活美好,成家立业,使我的人生开了个好头。山村小学孩子少,老师教学任务轻,每天上完课,很快处理完学生作业,就没事了。我上中学时,就爱读书,喜欢写作,在这里过上温馨幸福的日子,我的文学创作便兴盛蓬勃起来。1958年大跃进民歌,对我影响极大。每天放学后,有了空就写民歌、儿歌、古体诗,通讯报道稿,县里投《临朐县报》、广播站,潍坊寄稿《昌潍大众》,省里很快打开了《山东青年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山东文学》杂志,作者冯恩昌的名字,县、市、省报刊经常见面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却公社中心学校负责人看不惯了,觉得年轻人好胜心理强,写作是不务正业。他竟在全体教师会上批评了我。我当时就接受不下来。我教学不悟给学生上课,按时批改作业,学生进步很快,干部家长都满意,怎么能说不务正业。我在学校读过著名作家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写得就是教师的事,深受启发。许多大学教授一周上几节课后,不都在写著作吗?再说通过写作老师的水平提高了,教学业务不就更棒了吗?散会后一些老师朋友也支持我,不要听他的,该怎么写就怎么写。老师写作党政领导很支持,公社里搞社志寻人才,不久就把我调到公社党委,干了一个多月,完成任务后才回到学校。
这么一来,我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和写新闻稿件,由于《临朐县报》和广播站,采用稿件多,不少人说临朐县报社记者还有冯恩昌呢?
我在学校从事文学创作,写的民歌编进了省、市、县民歌选,写得《沂山游记》《老龙湾》,冶源水库建成后写了散文《山里明湖》,登上了《昌潍大众》报,到了1961年6月14日,《大众日报》登了我的组诗《瓜豆菜肴》,共34行,在全省造成极大影响。《山东文学》《农村大众》《大众日报》,登上了多篇诗文,成了他们的重点作者和通讯员。在公社教师队伍中,我的威望反而越来越高,那位负责人被调走,我选上了教师党支部的学习委员。1963年我请示县教育局在公社一处闲置蚕场成立了一处新完小,秋季还未开学,想不到县人事科一纸调令,调我去当了秘书。从此在县委机关工作。这说明山村小学,也是培养人才宝地,我在那里同农民一起生活,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苦学苦练文学创作,才有今日人生的荣耀。
桑校结合
那是1959年春天,县里在全国造林模范孙衍和家乡,搞水桑养蚕试点,公社领导同我商量让学生搬到邻家上课,腾出教室柞蚕房。我认为临朐是全国养蚕先进县,赵兰英是全国养蚕模范,看上我所在校舍,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好事。三个月的养蚕期,著名的江南蚕姑陆可永来了,年过半百的赵兰英也来了,她们就吃住在我的办公室,日夜轮流值班。校园里热闹起来,她们组织周围村庄十几名年轻妇女,成立了采桑喂蚕队,住在接家河村体验生活的全国著名作家董均伦的夫人江源,也参加了,我结婚不久的妻子也是一员,她们有的负责采桑,有的在蚕房喂养,这活很累,见四眠的紧张期,要通宵喂养,夜伴红灯忙碌紧张,蚕老时用麦秸打蜈蚣草,扎老蚕簇子,让蚕儿做银茧,做最后的贡献。
过了几天,在校园中拉簇子了,白花花的茧子,堆起几座雪山,养蚕女们围院摘茧,养蚕模范赵兰英的《水桑养蚕法》试验成功了,取得了春茧大丰收。这一养蚕法,推广到全县,将为县里增加巨大的经济收入,这件腾校养蚕的的事,是全国养蚕先进县的荣耀,我所在的这座校园,也做了一份难得的贡献,说深一点也是全县教育事业,对养蚕的贡献,无疑我这个小学教员也感到骄傲。
幸见董老
在山村小学任教,又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令我欣喜无穷,觉得前景美好。但当知晓受过毛主席赞扬的大作家董均伦,常驻接家河邻村,离我岳母家不远。我的农民好友王艾,负责为董老夫妇供饭。董老住在村支书家一间小西屋,原来是一间厨房,墙上糊了一层报纸就将就着住了。因有着文学爱好,我专门去拜望过他,董老在小屋窗下按了一张破旧两抽桌,铺着一张报纸正在写作,他的夫人就着炕沿抄稿。我去了,王艾介绍之后,俩人对我特别热情。
交谈之后,我觉得两位大作家精神可贵。他们建国后不久就来了,先在沂山脚下东镇庙村驻了多年,专门搜集沂山的民间故事,后又来这里从事创作。据我所知出版过《蚕姑》《麦子熟的时候》小说,还以安丘、临朐为背景写了部长篇小说《两代婚姻》。他们体验生活十分深入,白天支书家全部出坡干活,借用他家北屋安桌,备下龙井茶,大前门烟,请村里会讲故事的人前来座谈,俩人认真记录,然后整理成文出书。就这样,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县山里拼搏了大半辈子。后来年纪大了,回县城招待所住了两三年。岁月荏苒,他们进城后,我已在县委宣传部工作,领导要我安排他们的生活。叫他们住新楼套间,董老坚决不住,最后寻了两间废弃小屋,安排吃饭吃食堂不办,坚持自炊。一来二往,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董老被评为山东劳模,当然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离开我县时,老俩亲到我家,送我刚出版的一部大书《聊斋叉子》,约七八十万字。还送我一大捆稿纸。我恋恋不舍的送他们回了济南。
我想到,我的一生幸亏在山村小学工作了七八年,要不然也许认识不了董老,从事文学创作也许找不到学习楷模,取得不了今天的文学成就。在山里小学任教的生涯,可说是我的人生最辉煌的年代,已到高龄的我,永远怀念着它和小山村的父老乡亲。
冯恩昌,曾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32部,《糖葫芦》《故乡蝉歌》入选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来源:接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