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与黄羲的师生艺术情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3:43 1

摘要: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黄宾虹是一座巍峨的高峰,而他的弟子黄羲则如一条静水深流的河,将老师的艺术精神绵延传递。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长毛建波,听他讲述这对师生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以及黄羲如何将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注入人物画的创新

黄宾虹与黄羲的师生艺术情缘

——访中国美院教授、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长毛建波

郑志忠

作者(左一)在杭州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周年画展期间采访毛建波教授(右一)

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黄宾虹是一座巍峨的高峰,而他的弟子黄羲则如一条静水深流的河,将老师的艺术精神绵延传递。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长毛建波,听他讲述这对师生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以及黄羲如何将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注入人物画的创新实践中。

黄羲与黄宾虹的相遇,始于上海美专。毛建波介绍,黄羲早年师从闽派大家李耕、李霞,功底深厚,考入上海美专后直接进入高年级学习。彼时黄宾虹在校任教,因同姓之谊,常以“宗兄”相称。这段师生缘在1935年迎来转折——故宫书画鉴定时,70余岁的黄宾虹急需助手,他第一时间想到了“人品可靠、不计报酬”的黄羲,亲笔致信邀其北上。

“黄羲跟随黄宾虹鉴定了2000多件故宫书画,记录下三套《审画录》。”毛建波特别提到2025年出版的16卷影印版《故宫审画录》,其中不仅有真伪判定,更留存了黄宾虹对笔墨的独到见解,以及黄羲现场速写的画作局部。这三年多的朝夕相处,让黄羲真正读懂了“五笔七墨”的精髓”。

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本为山水画理论,黄羲却将其化用于人物创作。毛建波以黄羲的《十八描》为例:“他的线条既有闽派流畅的特点,又融入了黄宾虹‘一波三折’的厚重感。一笔下去,衣袂的飘逸或厚重皆能传神。”这种创新让潘天寿大为赞赏,亲自邀请黄羲到浙江美院任教,成为人物画教学的中坚力量。

在黄羲的《麻姑献寿》《十八罗汉》等代表作中,仙游民俗与宗教题材被赋予新的笔墨语言。毛建波认为:“他将西方造型与传统线描结合,人物立体却不失写意神韵,这正是对黄宾虹‘守正创新’理念的践行。”

访谈中,毛建波多次提及一封珍贵书信——抗战时期黄宾虹鼓励黄羲:“风雨摧残花木,繁花秀萼亦不因之消歇。”这句话成为黄羲在动荡岁月坚持创作的精神支柱。1972年返乡后,黄羲在仙游、泉州、厦门授课,将黄宾虹的艺术思想播撒故土。

“仙游的红木家具产业、书画群体蓬勃,与黄羲等先贤的文化滋养密不可分。”毛建波建议,仙游可借黄羲这张“金名片”,通过举办师生联展、学术论坛等方式,“让传统艺术的薪火照亮更多年轻人”。

翻阅毛建波团队编纂的《黄羲评传》《故宫审画录》,字里行间可见两代艺术家的传承:黄宾虹枕边常备《周易》,黄羲则以老师的手稿为“木枕”;师徒二人一画山水一绘人物,却在“笔墨精神”上高度共鸣。这种跨越画科的传承启示我们:传统的生命力,正在于守其魂而拓其形。

责编:西郭 编审:余文

责编|林圣裕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