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饮食中,盐的角色不可或缺,它如同调味品中的“魔术师”,为食物增添风味,同时提供人体必需的钠元素。然而,关于盐的摄入量,一直以来都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盐是健康的大敌,主张清淡饮食;也有人提出,适量的盐摄入或许对健康有益。最近,一项研究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日常饮食中,盐的角色不可或缺,它如同调味品中的“魔术师”,为食物增添风味,同时提供人体必需的钠元素。然而,关于盐的摄入量,一直以来都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盐是健康的大敌,主张清淡饮食;也有人提出,适量的盐摄入或许对健康有益。最近,一项研究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吃得越咸,寿命越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盐的长寿悖论”。
盐的“长寿悖论”:越咸越长寿?
一项由瑞士伯尼尔大学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似乎颠覆了我们对盐的传统认知。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钠摄入量与预期健康寿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吃得越咸,健康寿命越长,死亡风险越低。这一结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克(相当于5克食盐)的指导原则背道而驰。
为了得出这一结论,研究团队收集了181个国家和地区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的钠摄入量数据,并将其与预期健康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LE)和死亡率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排除了其他可能影响预期健康寿命和死亡率的因素,如国民生产总值(GDP)、平均体重指数(BMI)、医疗水平等,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钠摄入量最高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每日约14.8克;而最低的是马达加斯加,每日约1.6克。预期健康寿命最高的是新加坡,达到73.4岁;最低的是中非共和国,仅为44.8岁。在控制其他因素后,每增加1克钠摄入量,预期健康寿命增加0.6岁;而死亡率则降低2%。
然而,这一结论是否真的可靠?我们是否应该因此而放心大胆地多吃盐呢?其实,研究本身也存在诸多限制。
首先,这项研究只是观察性的,并没有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或干预性实验,因此不能证明钠摄入量和寿命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次,研究没有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寿命的因素,比如遗传、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此外,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报告或调查问卷,并没有对每个个体进行精确测量或追踪。最后,研究只关注了钠摄入量,而没有考虑钾、镁等其他重要电解质或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如何科学控制盐的摄入量?
尽管存在争议,但盐的摄入量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控制盐的摄入量呢?
了解每日盐摄入量的建议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天食盐(含碘)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这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盐摄入量则需要更低。
过多的盐摄入会增加血压和心脏负担,导致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慢性病;而过少的盐摄入则会引起低钠血症、肾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等问题。
掌握控制盐摄入量的方法
除了直接食用的盐,许多隐形含盐物质也需要引起注意,比如酱油、豆瓣酱、甜面酱、鸡精、虾皮、耗油等调味料,以及方便面、火腿肠、腌制品等加工食品。这些含盐物质往往占据了我们日常食物中大部分的钠含量。
因此,在购买和使用这些含盐物质时,要仔细查看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并尽量选择低钠或无钠产品。同时,在烹调和进食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或替代盐的使用:
晚放盐:要达到同样的咸度,晚放盐比早放盐用的盐量会少一些。
多放醋:酸味可以强化咸味,多放醋就感觉不到咸味太淡。
不放糖:做菜放糖会降低食物的咸味,即使比较咸的食物放了糖似乎也没那么咸了,所以做菜不放糖对于降低盐的摄入量也有一定帮助。
如何做到清淡饮食?
清淡饮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吃盐,而是要合理控制盐的摄入量,同时注重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多吃新鲜蔬果
新鲜蔬果是清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有益成分,能够促进人体消化排毒,增强身体免疫力。同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当季当地的蔬果,并且保持多样化,以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
低脂高蛋白食物是指那些含有较少油脂但富含优质动植物性蛋白质的食物,例如豆类、奶类、鱼类、禽类等。这些食物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其他微量元素,并且有利于增加饱足感和代谢率,从而达到减肥和塑形的目的。
坚持四“少”
少油、少盐、少糖、少辣。这四种物质虽然能够增加食物的口感和香气,但过量摄入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和危害。例如,过多的油脂会导致肥胖、高血脂、动脉硬化等问题;过多的盐分会导致高血压、水肿、肾脏损伤等问题;过多的糖分会导致糖尿病、龋齿、皮肤老化等问题;过多的辣椒会导致胃溃疡、口腔溃疡、便秘等问题。
来源:986路上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