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男子肺腺癌术后吃奥希替尼,2年后脑转移,他犯了2个低级错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20:43 1

摘要:2019年,51岁的张宝成在苏州一家电子零件厂做质检员。每天早晨七点进厂,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盯着成堆的电路板查找瑕疵,常常眼睛酸胀却舍不得休息。由于工作枯燥乏味,他习惯点上一支烟提神,时常一天要抽掉一包半。厂里的用餐时间短,他的三餐几乎都在厂区食堂解决,尤其喜

2019年,51岁的张宝成在苏州一家电子零件厂做质检员。每天早晨七点进厂,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盯着成堆的电路板查找瑕疵,常常眼睛酸胀却舍不得休息。由于工作枯燥乏味,他习惯点上一支烟提神,时常一天要抽掉一包半。厂里的用餐时间短,他的三餐几乎都在厂区食堂解决,尤其喜欢点重油的红烧肉和炸鸡块,饭后还要再抽两支烟,这顿饭才算结束。等晚班结束,常常已是深夜,他回到家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直到入睡。妻子常劝他少抽点烟、多运动运动,但他却说自己已抽了二十几年烟,身体早已习惯,从未认真对待……

7月8日上午,张宝成坐在质检台前工作,手里抬起电路板细看细节,当他弯腰去拿放大镜的一瞬间,却感觉到自己的胸口隐隐有点闷,像是被一块石头轻轻压着,带着一种令人心慌的沉重。他试着深吸一口气,却发现气流在胸腔里微微卡住,像有一层厚重的棉被覆盖在胸膛上,空气变得稀薄。他条件反射的咳了两声,嗓子里面堵着的气很快畅通了些,但呼吸间依然有些发紧。他以为是自己这几天烟抽多了的缘故,没有多想,继续干着自己手上的工作。

几分钟后,他完成了手头这一批货物的质检工作,伸手去搬起另一摞电路板时,胸口的压迫感骤然增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扼住喉咙,气息被生生截断。他赶忙放下手中的线路板,开始用力咳嗽,手撑在桌边弓着身子,呼吸越来越急促,但那股窒息感却没有丝毫的缓解,像是有人往他的气管里塞进一块冰冷的石块,卡在咽喉与胸腔的交界处,任凭他如何张口呼吸,空气都只能断断续续地勉强挤进来。他抬手捂住胸口,本能地张嘴喘气,可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胸骨下方的刺痛,仿佛气流划过粗糙的砂纸,带来火辣的灼烧感。

张宝成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劲,想要张口向着自己周围的人呼救,但喉咙里却只能发出低沉的喘鸣声,压迫感越像钢圈般收紧,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和那道铁环较劲,空气勉强挤进来,却立刻被阻挡在胸口,无法顺畅下行。张宝成的手臂死死撑住桌面,整个人已经无法坐稳。胸口仿佛被针扎般刺痛,气管里像塞满了粗糙的沙砾,喉咙里涌出浓烈的咳嗽声,每一次咳嗽都像锋利的石块在喉咙里滚动,带出火辣的灼痛。

咳声一阵比一阵猛烈,仿佛要把整个肺叶都震裂开来,身上的力气在一点点流失,他感觉四肢像被抽空了力量,手臂再也撑不住桌面,双腿渐渐发软,好像地板突然变得松动,每一步都踩不到实处。紧接着,他身体猛地向前扑倒,眼前瞬间一片漆黑,随即彻底昏厥倒地。重物落地的沉重响声很快吸引了工友的注意,回头一看发现张宝成整个人侧倒在质检台旁,顿时慌乱的上前查看情况,并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工友们将张宝成紧急送至医院急诊室,医生第一时间为他做了常规体格检查和基础化验。入院时测得血压 145/92 mmHg,心率 102 次/分,呼吸急促伴有轻度三凹征。血氧饱和度(SpO₂)仅有 89%,比正常范围明显偏低。常规胸部 X 片提示右肺中下野可见模糊阴影,边界不清,伴局部支气管纹理增粗。血液常规显示白细胞 9.8×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 72%,虽无明显感染指标异常,但肿瘤标志物初筛中,CEA(癌胚抗原)升高至 12.4 ng/mL(正常值 医生怀疑存在肺部占位性病变,随即建议进一步进行专项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

在完善胸部增强 CT 扫描后,结果显示右肺中叶靠近肺门位置有一大小约 3.6×2.8 cm 的结节影,边缘毛刺征明显,伴局部胸膜牵拉迹象,周围可见轻度淋巴结肿大。CT 报告提示恶性可能性较高。随后安排了 PET-CT,全身代谢显像显示该结节 SUVmax 值达到 9.6,较周围正常肺组织明显增高,同时右肺门及纵隔区域见多个代谢活跃淋巴结,提示可能存在局部转移,但未见远处脏器异常摄取。为了明确诊断,医生为张宝成安排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入右肺支气管时可见支气管口部分狭窄,黏膜表面充血。行刷检和活检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肺腺癌,分化程度中等。结合所有检查结果,肿瘤分期被评估为 cT2aN2M0,即中期肺腺癌。

张宝成在病房里听到“肺腺癌”三个字时,整个人怔住了,眼神空洞,手指在床单上无意识地搓动,额头渗出细汗。他声音颤抖地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医生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耐心地将病理结果和分期情况一一解释,告诉他病灶尚属中期,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并且后续有靶向药物辅助治疗。妻子在旁边轻声劝慰,不停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胡思乱想。经过反复沟通,他情绪才逐渐平复下来,终于点头同意接受治疗。

在医生和家属的陪同下,张宝成很快办理了入院手续。术前,他接受了心电图、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全面评估,结果提示心肺功能尚可,具备手术耐受性。麻醉科医生详细向他解释了全麻的过程,并叮嘱术前禁食禁饮。手术当天清晨,他被推入手术室,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心跳仍然难以平稳,但看到主刀医生坚定的目光,他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随后很快进入麻醉状态。

手术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医生采用的是右肺中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在胸腔镜的引导下,病灶被完整切除,切缘经冰冻病理证实阴性,未见癌细胞残留。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被逐一清扫并送病理。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始终平稳,出血量控制在 200 mL 以内,没有发生意外并发症。随着最后一枚缝线固定妥当,主刀医生摘下手套,宣布手术顺利完成。

经过近两周的住院治疗,张宝成各项指标恢复良好,胸腔引流管顺利拔除,切口愈合理想。出院前,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也最终出来,提示其肿瘤组织存在 EGFR 19 外显子缺失突变,这意味着他非常适合使用三代 EGFR-TKI 靶向药物奥希替尼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出院前,主管医生特意为张宝成和家属做了一次详细的叮嘱。首先在饮食方面,医生强调必须戒烟酒,尽量避免油炸、烧烤和过于油腻的食物,推荐以清淡、高蛋白饮食为主,多吃鱼类、瘦肉、豆制品和新鲜蔬果,帮助伤口愈合和增强免疫力。其次在运动方面,医生建议术后一个月内以轻度活动为主,如散步、做简单的呼吸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逐渐恢复肺功能。用药方面,张宝成需要长期坚持口服奥希替尼,每天同一时间按剂量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漏服,并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医生还提醒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调整工作强度,防止过度劳累。同时叮嘱家属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咳嗽、胸闷或体重骤减,应立即复诊。张宝成听得很认真,连连点头,表示会严格遵循医嘱。

回到家后,他开始真正按照医生的叮嘱去一点点调整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不再第一时间点烟,而是到小区花园里缓慢散步十几分钟,顺便做几组深呼吸练习,让肺部逐渐恢复扩张能力。饮食方面,妻子几乎把家里的烹饪方式都换掉了,油炸红烧被清蒸和炖汤取代,每天三餐都搭配上蔬菜和水果,他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清淡饮食。药物方面,他在床头放了一个小药盒,固定每天早晨服用奥希替尼,吃药前还会特意喝一大杯温水。

即便偶尔出现轻微腹泻,他严格记录并在复查时告诉医生,没有自行停药。晚上下班后,他不再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到深夜,而是十点前关灯休息,妻子则在旁叮嘱他坚持。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慢慢发现,早晨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喉咙里总有痰堵着,呼吸也比以前顺畅。吃清淡的饭菜,刚开始觉得没味道,但一段时间后,身体竟然觉得轻松不少,胃口也渐渐稳定。

三个月后的第一次复查,张宝成带着紧张心情走进医院。医生为他安排了胸部增强 CT、血液常规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检查结果显示,胸部 CT 未见新发结节和转移迹象,术后切除部位恢复良好,纵隔结构清晰。血液常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CEA 降至 3.2 ng/mL,CYFRA21-1 恢复到 2.1 ng/mL,和术前相比有了明显下降。肺功能检查提示 FEV1 已恢复到预计值的 82%,说明呼吸功能正在逐渐改善。医生在翻看所有数据后告诉他,目前情况稳定,没有复发迹象,可以继续维持奥希替尼治疗,并按照计划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听到“稳定”两个字,张宝成长长舒了一口气,心里压着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下,第一次生出一种踏实感,暗暗告诉自己,这条路必须坚持走下去,不能再有半点松懈。然而,张宝成怎么也没想到,即便自己已经十分健康的生活了,意外还是来的猝不及防……

2021年8月14日上午十点多,张宝成正坐在质检台前,伸手将电路板推入检测设备,可就在低头的瞬间,后脑深处忽然传来一阵钝痛,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被硬生生塞进颅骨内部,撑得脑袋里绷紧发胀。他愣了一下,下意识抬手按住后脑勺,那股力量在往四面扩散,就像有人在里面撑开一把铁伞,伞骨一点点顶开神经和血管,带来沉重而难以摆脱的痛感。他用力的揉按太阳穴,想缓解不适。可这种疼痛并没有消退,反而随着身体的动作在脑中扩散开来。他眼前的画面开始变得模糊,仿佛有水雾在眼前荡漾。

他条件反射的用力眨了几下眼睛,但疼痛骤然加剧,仿佛有人在颅内不停击打,每一下都沉重而狠厉,像铁锤直直砸在颅骨内壁,震得他眼前一阵阵发白。他猛地推开椅子,下意识踉跄着想站起,痛感夹杂着尖锐的撕裂,像有无数锋利的铁钉同时从里面往外顶,把整个头颅撑得支离破碎头痛随之陡然刺入更深处。他忍不住双手紧紧抱住头,身体前倾,肩膀不由自主地颤抖,周围的噪声逐渐远去,耳边只剩下轰鸣。紧接着他的双腿发软,重心完全失控,整个人重重扑倒在地,随即眼前彻底漆黑,昏迷过去。这动静很快吸引了工友们注意力,注意到他晕倒之后,他们惊慌失措地围拢过来,急忙呼喊并拨打 120,将他紧急送往医院。

工友们将张宝成紧急送到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立刻为他实施初步抢救。入院时他处于昏迷状态,GCS 评分仅为 5 分,呼吸浅快,血氧饱和度(SpO₂)降至 82%,血压 90/60 mmHg,心率 128 次/分。医生迅速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并建立静脉通路维持血压,同时紧急抽血化验。血常规结果提示白细胞 11.2×10⁹/L,血红蛋白 116 g/L,血小板 228×10⁹/L;生化检查显示血钠 127 mmol/L,提示低钠血症;肿瘤标志物复查中 CEA 升至 18.6 ng/mL,CYFRA21-1 7.2 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值。

影像学检查在第一时间进行。急诊头颅 CT 平扫提示左枕叶及右额叶多发低密度病灶,周围水肿明显,部分病灶伴出血信号,颅内压升高征象明显。进一步完善头颅 MRI,结果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占位病灶,最大一处约 2.8×2.5 cm,T1 呈低信号、T2 呈高信号,增强后呈环形强化,符合脑转移瘤表现。同时复查胸部增强 CT 显示术后残肺内无明显新发病灶,但纵隔淋巴结较前增大,提示系统性进展。

医生在抢救室内积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地塞米松抗水肿、维持循环与呼吸支持,但患者病情持续恶化。短短二十分钟内,心率逐渐下降,血压难以维持,最终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肾上腺素静推等抢救措施均未能奏效。11 时 45 分,医生宣布张宝成抢救无效死亡。

张宝成的妻子一路匆忙赶到医院,脸上还挂着汗水,胸口急促起伏着。她原本以为还能见丈夫一面,甚至在心里默默排练着劝他配合治疗的话。可当医生沉重地走出来,缓缓吐出“抢救无效死亡”几个字时,她整个人像是被雷击中一般,耳边瞬间嗡嗡作响。双腿发软,硬生生停在走廊中央,眼睛空洞地盯着前方,迟迟没能反应过来。

张宝成的妻子很快情绪彻底崩溃,她扑到医生面前,声音颤抖又带着愤怒,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为什么会这样?他不是一直都按时吃药吗?饮食也改了,烟也戒了,复查结果医生不是都说稳定吗?为什么还会突然走得这么快?”她的质问带着强烈的不解和绝望,语气里既有指责,也有无助。

医生原本以为,像张宝成这样突发恶化,可能是因为没有按时服药,或者在生活上仍然存在抽烟、饮酒之类的不良习惯。但听到妻子情绪崩溃的质问之后,他意识到不对,通过简短的交谈,他得知张宝成自出院后确实一直严格遵医嘱,每天定时服用奥希替尼,饮食也改为清淡规律,烟酒早已彻底戒掉,平日里还会散步锻炼。这个答案让医生一时语塞,他的思路被打乱。

他转身回到办公室,沉下心来,把所有资料一份份翻开。先是出院后的随访记录,再到几次复查的影像学报告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每一页都仔细对照。所有数据都显示病灶切除完整,指标逐渐恢复,甚至最近一次复查还被评价为“情况稳定”。随后,他又重新询问家属张宝成这段时间的生活细节,从饮食到作息,再到服药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漏洞。可即便如此,结果却摆在眼前——患者还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倒下,让医生心中充满困惑与无力。

张宝成的妻子眼看着医生迟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情绪彻底失控。她声音颤抖着,不断质问:“到底为什么?他明明都做到了,为什么还是会这样?你们到底有没有查清楚!”声音越来越大,带着撕心裂肺的悲痛,很快吸引了走廊里其他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注意。有人停下脚步观望,窃窃私语的声响让场面显得愈发混乱。

就在此时,正好路过的科室主任被这边的动静惊动,快步走了过来。他示意周围人先安静下来,然后低声询问情况。经治医生赶紧将张宝成的病情经过、入院抢救经过以及前期复查的所有资料简要说明,并将病例夹递到主任手中。主任神色凝重,当场翻阅了几页,眉头紧锁。随后,他走到情绪激动的妻子面前,语气缓和却带着威严,请她先跟自己到办公室里谈。张宝成的妻子眼泪不断滑落,情绪仍在颤抖,但在主任的引导下,终于慢慢跟随他走进了办公室,周围人群的目光也逐渐散去。在办公室内,科室主任安抚着张宝成妻子的情绪,等到她的情绪稍微稳定下来之后,才开始仔细询问有关患者的用药和生活细节,通过一个小时的详细沟通,科室主任终于找到了的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患者在服用奥希替尼时不曾注意的2个细节!

得知真相的主任脸色骤然一沉,摇头叹道:“到底还是疏忽了啊!张宝成虽然已经彻底戒了烟酒,饮食也改得清淡规律,并且每天按时口服奥希替尼,从依从性上几乎挑不出毛病,但在服用奥希替尼期间却还是犯了2个致命的细节错误!临床上很多患者也和他一样,以为只要坚持吃药、定期复查就万无一失,却不知道没注意到的这2个细节,会和奥希替尼产生意想不到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药效被削弱,还为体内癌细胞卷土重来埋下了伏笔!表面上一切稳定,可实际上危险早已在悄悄积累,不复发才奇怪啊!”

第一个细节是张宝成在服用奥希替尼时,并没有注意到日常饮食方式的影响。出院后,他基本戒掉了重油重盐的食物,但习惯依旧保留了一些。他常常因为早上赶时间,没来得及吃早饭,就直接在空腹的状态下把药吞下去,然后立刻倒上一大杯热茶,有时甚至是泡得极浓的绿茶或者一杯咖啡。他自己觉得这样更清爽,还能提神,可他不知道空腹状态下,奥希替尼的吸收容易出现波动,而茶和咖啡中的成分又会改变胃酸的分泌,直接影响药物在肠道内的稳定性。久而久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起伏不定,而这对抗击癌细胞来说极为致命。张宝成常常告诉妻子自己按时吃药,但忽略了这些小习惯,实际上让药效并没有发挥到最大。

这个细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容易被发现。张宝成在家里服药时,妻子几次提醒他吃点东西再吞药,他却摆手说“早上不饿,反正吃了药就行”。在他的认知里,只要每天坚持把药片吞下去,就算是严格执行医嘱了。他甚至觉得茶和咖啡能帮自己保持精神状态,更利于恢复工作。可这种不经意的坚持,恰恰在悄悄破坏治疗效果。药物的作用需要稳定的血药浓度,如果长期忽视饮食环境的影响,残存的癌细胞可能就会趁机重新活跃。脑部因为血脑屏障的存在,本就需要药物更稳定的浓度才能渗透,任何吸收不良都会为脑转移埋下隐患。

第二个细节是张宝成在服药期间,自己添加了一些常见药物,却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术后恢复期,他偶尔会感觉胃胀或烧心,于是习惯性地买一些常见的抗酸药,比如含铝镁的口服制剂。他觉得这些药是非处方药,大家平时都在用,没必要和医生说,尤其是当时的症状并不严重。他常常在饭后直接把奥希替尼和这些抗酸药一同服下,甚至有时胃不舒服还会多吃几片。这样的举动在他看来再普通不过,但实际上抗酸药会显著改变胃内的酸碱度,从而影响奥希替尼在肠道中的溶解与吸收,让药物的有效浓度进一步下降。

这个习惯持续的时间并不短。妻子偶尔问他为什么要自己加药,他总是回答说“这药很常见,没关系的”。在生活里,他甚至不觉得这是“用药”,只是把它当作缓解不适的小办法。可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医生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日常在使用这类药物。张宝成自己也觉得身体还算稳定,每次复查指标也没明显异常,于是更加坚定地认为这种做法没问题。然而,靶向药物的疗效往往是在长期作用下维持的,一旦吸收不稳定,癌细胞的敏感性就会下降,耐药和转移的风险随之上升。

张宝成的经历表明,靶向药物治疗并不是单纯的“吃下去就好”,而是需要严格注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空腹服药、搭配茶咖啡,或者随意合并其他药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都会对药物的作用产生影响。尤其是脑部这种特殊的转移部位,对药物浓度的要求更高,一旦血药水平波动,药效在这里就容易被削弱。很多患者以为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就是全部,其实在生活中还隐藏着许多影响疗效的细节。

第二个细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张宝成的病情突变。他的多次复查结果看似稳定,但体内的药物浓度早已不足以维持长期抑制。肺部暂时没有新的病灶,却给了脑部的癌细胞一个突破口。当症状出现时,往往意味着转移已经成形,病情进展极为迅速。医生回顾病例时,也只能惋惜地说,这类细节实在容易被忽略,而一旦错过,结果往往难以挽回。

资料来源:

[1]焦彦歌,李晓迪,王金花,等.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5,37(16):36-38.

[2]董娅,杨晓辉,刘丽,等. 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敏感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5,46(16):1574-1580.

[3]吴维巍,杜茜,陈冉. 奥希替尼靶向疗法结合调强放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10(24):46-50.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2524012.

(《51岁男子肺腺癌术后吃奥希替尼,2年后脑转移,他犯了2个低级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