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起唐朝的美女形象,很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丰腴的女子、宽大的衣袖、飘逸的裙裾,以及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似乎在那个时代,“胖”就等于“美”。甚至不少现代女孩还开玩笑说:“我要是生在唐朝,肯定是个大美人。”可唐人真是以胖为美吗?历史上的杨贵妃真的像传说中那么
一提起唐朝的美女形象,很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丰腴的女子、宽大的衣袖、飘逸的裙裾,以及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似乎在那个时代,“胖”就等于“美”。甚至不少现代女孩还开玩笑说:“我要是生在唐朝,肯定是个大美人。”可唐人真是以胖为美吗?历史上的杨贵妃真的像传说中那么胖吗?
如果我们回到真实的历史现场,会发现那个“以胖为美”的唐朝,并不像影视剧里演得那么简单。那么,杨贵妃到底有多胖?唐代人的审美真的偏爱胖人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唐朝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构成说起。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最深入的朝代之一。李氏皇族的祖先并非纯粹的汉人,他们被认为带有鲜卑族、甚至胡人血统。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曾在西魏任“八柱国”之一,是当时鲜卑化程度很高的贵族。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生存实践中形成了对“健壮”体型的偏好。在草原上,强健的体魄意味着更高的生存能力,因此“丰腴”在这些民族观念中,等同于富足、健康、可靠。
随着李唐王朝的建立,这种审美观开始渗透到上层社会。统治者自身对“健壮”体型的偏爱,加之盛唐时期国家富足、物产丰饶,使得“富态”逐渐与“美丽”、“高贵”挂钩。这种趋势在宫廷画作和诗词中都有所体现。
但要说唐朝全民以“越胖越美”为标准,那就过于绝对了。
唐代审美虽然包容性强,但“胖”在这里更多指的是“匀称丰润”,而非今天理解的“肥胖”。这一点,从当时的绘画、雕塑及诗词中可以窥见一二。
以张萱、周昉等人的仕女图为例,那些“胖美人”往往是面颊圆润、身形略宽,体态雍容,却依旧能看出身姿挺拔、动作轻盈。这种“胖”其实更接近现代人所说的“有肉感”,而不是臃肿或肥胖。
回到杨贵妃身上,这位被誉为“姿色冠绝一时”的美女,一直以来都是“丰腴美”的代名词。她出身官宦之家,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以舞技著称。唐玄宗在她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宠爱,从《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描写来看,杨贵妃的魅力远不止外貌。
不过,她到底有多胖?真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肉感”吗?
历史并未留下杨贵妃的确切体重数据。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唐代贵族女性的衣物尺寸进行分析,结合墓志、文物出土数据,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推测:杨贵妃大约身高165厘米,体重可能在60公斤左右。这个数据放在当代社会中,只能算是中等体型,谈不上胖。
唐代服饰多为宽袍大袖、裙摆飘逸,这种穿着本身就有拉宽视觉的效果。再加上唐人喜欢画眉贴花、用粉彩修饰脸庞,整体造型给人“丰腴”之感。这些视觉印象,在后世被逐渐放大、神化,最终形成了“杨贵妃很胖”的刻板印象。
更重要的是,唐人所推崇的“美”绝不只是体型,更是一种气质的综合体现。杨贵妃会跳《霓裳羽衣舞》,能弹琵琶,知诗懂礼,是那种能在宫廷文化中游刃有余的女子。她之所以能成为传奇,不是因为胖,而是因为她的综合魅力令人难以忽视。
我们再看她与唐玄宗的关系,就能体会出她在宫廷中的分量。
杨贵妃最初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王妃,后来被玄宗看中,赐其出家为女道士,再接入宫中,册封为贵妃。这在当时引发不小的非议,也引发了朝堂上的纷争。但玄宗对她宠爱不减,甚至让其兄杨国忠掌握朝政,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在马嵬坡,军队哗变,杨贵妃被迫自尽,年仅三十八岁。她的结局凄美,却也印证了她的“红颜祸水”名声。但换个角度看,她本身并无过错,只是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关于她的体型,直到宋代文人开始“瘦骨嶙峋为美”的风潮时,才与杨贵妃的形象彻底割裂开来,被当作“胖美人”的对立面反复提及。久而久之,现代人便误以为杨贵妃就是那个“胖美”的代名词。
总结来说,唐代社会的审美确实宽容,允许女性展现更自然的体态美。丰腴在当时是富贵、健康的象征,但绝不是鼓励过度肥胖。杨贵妃并不胖,她的美,是一种身姿匀称、气质出众的综合魅力。她并没有因为体重而被宠爱,而是因为她在才情、舞艺、气质等各方面都极为出色。
所以,如果你觉得“穿越回唐朝就可以不减肥”,那可能要重新考虑一下了。真正的唐代美女,是懂得修养、仪态优雅的人,而不是盲目追求体重数字的“胖”或者“瘦”。
那么,下次当你再读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时候,会不会对这句诗里的“贵妃”有了全新的认识呢?
来源:无风却起念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