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男子运动时反复晕厥,化验正常,医生:警惕血管迷走性晕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12:50 1

摘要:在健康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运动健身成了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32岁的王先生来说,一场看似普通的跑步,却意外地拉开了他惊险晕厥之旅的序幕。王先生,一位正值而立之年的创业者,日常工作繁忙,锻炼逐渐减少。看着自己日渐隆起的肚腩,再对比朋友圈里小伙伴们

在健康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运动健身成了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32岁的王先生来说,一场看似普通的跑步,却意外地拉开了他惊险晕厥之旅的序幕。王先生,一位正值而立之年的创业者,日常工作繁忙,锻炼逐渐减少。看着自己日渐隆起的肚腩,再对比朋友圈里小伙伴们晒出的健身照片,他终于下定决心,穿上精心挑选的运动装,戴上运动手表,沿着家门口的绿道开始了跑步计划。阳光洒在绿道上,微风拂面,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可危险却在悄然逼近。

刚跑了几百米,王先生突然感到一股强烈的乏力感像潮水般袭来,紧接着眼前一黑,身体重重地摔在地上,不省人事。这一幕,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被一块巨石打破,瞬间激起千层浪。幸运的是,路过的人见状赶紧拨打120,将他送进了当地医院。经过紧急处理,王先生神志逐渐苏醒过来,但他的内心却像被乌云笼罩,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在医院里,他接受了脑CT、抽血化验、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可医生并没有发现异常之处,只能让他回家观察。王先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小意外,可能是自己准备运动没做到位,不打紧。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打算放过他。

两个月后,生活再次给王先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一次搬运重物时,他毫无征兆地两眼一黑,又一次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脑袋上磕出了一个大包。这次住院检查后,结果依然是一切正常。王先生再也无法淡定,看着新闻里那些年轻人猝死的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无助。曾经热爱的运动,如今成了他心中的“隐形炸弹”,他甚至不敢稍微提重一些的东西,生怕再次晕厥。

为了找到这背后隐藏的“真凶”,王先生决定来到心脏专科医院进行深入检查。在医学的海洋里,晕厥就像一个神秘的迷宫,有着多种可能的入口。它既可以是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能是心脏和脑血管的问题。而年轻人的反复晕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幽灵,随时可能发动攻击。

医生们像侦探一样,对王先生的颈椎和大脑进行了详细检查,试图找到颈椎病、血管压迫以及大脑动脉供血不足等蛛丝马迹,但结果却一无所获。既然神经系统没有问题,那么心脏就成了重点排查的对象,特别是心肌病和恶性心律失常这两个“危险分子”。心肌病会让心脏的泵血功能受损,大脑血流不稳,从而引发晕厥;而恶性心律失常时,心脏肌肉失去了统一协调的收缩能力,同样会影响大脑的供血,引起晕厥。经过心脏电生理以及心导管检查,这两个“危险分子”也被成功排除了。

就在真相似乎越来越模糊的时候,医生们决定为王先生安排运动平板试验,试图模拟他晕厥发作时的情形,寻找隐藏在背后的“真凶”。王先生一边身上连接着各种检测仪器,一边按照医生的指示,在跑步机上模拟自己日常的运动。仪器上的数据就像跳动的音符,记录着他的身体变化。果不其然,在运动平板试验恢复阶段,王先生说有点头晕胸闷。

这时,心电图显示他的心跳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像一辆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失去了动力,频率只有45次/分,而正常心率应该维持在60次/分以上。不仅如此,他的血压也像泄了气的气球,从135/86降到102/30。医务人员紧急让王先生躺在病床上,只见他面色苍白,浑身湿冷,已经说不出话来。从王先生平板试验的结果来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性最大,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幽灵终于露出了身影。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推断,王先生又接受了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真相的大门,进一步证实了医生的推断:王先生反复晕厥的罪魁祸首就是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却像一个狡猾的敌人,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们的心脏跳动就像一辆行驶的汽车,汽车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油门和刹车的配合。人体的交感神经就像是油门,在白天比较活跃,能加速心跳、提升血压,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以应对白天随时出现的挑战。而与交感神经对应的副交感神经,其中迷走神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减慢心率、降低心脏收缩的作用,就像刹车,在夜间占主导,让心跳减慢,血压下降,让心脏“低功率”工作,进行休息和调整。

正常情况下,两套系统和平相处,加速与刹车配合得当,共同维持我们正常的心跳节律。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却会出现“刹车”过猛的情况。当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抑制心脏跳动,降低心脏的收缩力量,就会引起血压过低,脑灌注不足,从而导致晕厥,这就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面对这个狡猾的“敌人”,医生们必须找到有效的“武器”来进行对抗。目前,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治疗手段还比较少。以往,给病人植入心脏起搏器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王先生才31岁,非常年轻,预防性地植入起搏器可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得不偿失。那么,刚三十而立的王先生的病情该如何解决呢?

经过仔细研究和讨论,医生们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心脏迷走神经消融术。这就像汽车的刹车片太紧了,需要调松一下。整个手术过程在局麻下完成,医生们像精巧的工匠,在对左心房神经节的解剖位置准确定位后,从右侧大腿的血管伸入导丝,对神经节进行精准消除。手术室内,时间仿佛凝固,每一秒都充满了紧张和期待。大约一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王先生的身体终于摆脱了那个“隐形炸弹”的威胁。术后第二天,他就出院了,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术后一个月,王先生带着期待和忐忑回到了医院复诊。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和试验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出现晕厥发作的情况。那一刻,他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终于能够放心地运动了。”血管迷走性晕厥并不少见,在所有的晕厥病例当中,它占比可以高达60%-70%,但像王先生这种由运动导致的血管迷走性晕厥还是较为少见的。

尽管绝大多数情况下,血管迷走性晕厥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真的有不少患者在咳嗽、排便、行走甚至紧张时发生晕厥,导致摔破脸、摔骨折等情况,给生活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若是有此类晕厥发生,一定要尽早就医,不要让“隐形炸弹”在身边悄然潜伏。

来源:沈视早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