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座谈会上透露,目前中国酒业协会正在大力推动行业术语的规范化变革,拟调整饮料酒分类标准,将酒精度≥25%vol的产品统归为“高度酒”。鼓励企业在产品开发时强化风味,无需刻意强调“低度”概念。
中国酒业协会正在大力推动行业术语的规范化变革
文 | 易鑫
9月3日,古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金辉一行到访中国酒业协会,与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等展开了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透露,目前中国酒业协会正在大力推动行业术语的规范化变革,拟调整饮料酒分类标准,将酒精度≥25%vol的产品统归为“高度酒”。鼓励企业在产品开发时强化风味,无需刻意强调“低度”概念。
除此之外,中国酒业协会还已用“勾调”一词取代容易引发误解的“勾兑”,以及逐步淡化“香型”概念,鼓励企业以“品牌+风味”来定义产品特色。
针对这一做法,酒类分析师蔡学飞表示,中国酒业协会推动的术语规范化变革是一项顺应消费趋势的明智之举,它通过用“勾调”正名传统工艺、以“品牌+风味”突出产品个性、将≥25%vol统称“高度酒”并引导聚焦风味而非酒精度,旨在破除消费者认知壁垒,加强消费者教育,推动行业从“生产导向”真正转向“消费导向”。
这不仅能帮助白酒企业更好地对接年轻消费群体和新兴饮用场景,也是中国白酒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基础,体现了产业以更开放姿态迈向由消费者和风味定义的新时代,同时,规范的表达更是有利于酿酒行业与消费者沟通与表达,让行业回归常识与科学,特别对于年轻消费群体的教育推广走着长远价值。
同时,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中国酒业协会这个举措应该是对标国际化,未来为整个中国酒企国际化做铺垫。像葡萄酒就没有刻意讲多少度,但是有12度、13度、13.5度等不同度数,说明度数并不作为主要表现或陈述形式。将度数进行界定归档就是为未来对接国际化做的铺垫。而从“勾兑”到“勾调”,其实也是对标国际化的一种做法。
朱丹蓬认为,从未来的长期主义以及未来酒企出海的角度来说,中国酒业协会的这个举措可以说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是一个很不错的调整。
在微酒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动态,中国酒业协会推动的这三项变革,看似是术语的调整,实则触及了中国酒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与未来方向。
首先,“勾调”取代“勾兑”,为核心技术“正名”。在消费者认知中,“勾兑”一词因历史原因长期与“劣质酒”、“酒精酒”甚至“造假”挂钩,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
这严重歪曲和贬低了白酒“酒体设计”这一核心技术的价值。
“勾调”一词更为精准、专业,它强调的是大师凭借经验和技艺,将不同基酒和调味酒进行“调配”与“平衡”,是形成产品稳定风格和卓越品质的关键环节。
其次,重新定义低度酒,重构价值评判体系。
一般来说,40度以下常被视为低度酒。在“高度酒=好酒=价值高”的固有认知下,低度酒常被与“水感”、“淡薄”、“降级”联系起来,制约了中低度酒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
将“高度酒”的门槛从40度左右大幅降低至25度,实质上重新定义了“高度”,打破了度数偏见。这意味着25-40度之间的广阔地带不再是“低度区”,而是“高度酒”的范畴。这从官方层面否定了“酒精度数越高酒越好”的陈旧观念。
最后,淡化“香型”,强化“品牌+风味”,从品类认同转向品牌认同。鼓励企业用 “品牌+风味”来定义产品,是革命性的一步。
总的来说,中酒协对“低度酒”分类的调整,绝非简单的术语变更,而是白酒行业从“度数竞争”转向“风味竞争”的战略信号。这一举措若能落地,将推动企业跳出“度数内卷”,聚焦“风味差异化”,进而让白酒产品更好适配消费升级需求,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而企业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将“风味创新”融入工艺研发、产品设计与市场沟通的全链路,真正实现“以消费者风味需求为核心”的价值重构。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大营家美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