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激增?专家再次强调:公共场合要多留意这6点,别轻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20:07 1

摘要:在门诊中,医生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29岁,面色蜡黄,反复发热、腹泻、体重明显下降。进一步检查发现,CD4细胞计数已不足200,确诊为艾滋病晚期。他很疑惑:自己不吸毒、不乱交,怎么会感染?

在门诊中,医生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29岁,面色蜡黄,反复发热、腹泻、体重明显下降。进一步检查发现,CD4细胞计数已不足200,确诊为艾滋病晚期。他很疑惑:自己不吸毒、不乱交,怎么会感染?

这类“非高危人群”的感染,已不再罕见。医生指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虽然明确,但风险行为的边界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模糊化。在公共场合,一些看似无害的小动作,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隐形通道”。

首先必须明确,艾滋病病毒(HI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不能靠空气、飞沫、握手、共用马桶传播。但这不意味着在公共环境中就可以完全放松警惕。

医生强调,要特别警惕“间接高危行为”——那些在公共空间中可能接触他人血液、体液的情境。使用未经消毒的共用剃须刀、美甲工具、纹身针、拔火罐器具等,都是被反复验证过的危险行为。

曾有一位年轻女性,在一次商场美甲后手指化脓,后续检查竟发现HIV阳性,感染源可能来自消毒不规范的美甲工具。尽管这种传播概率并不高,但在病毒量足够、皮肤有破损的情况下,并非不可能。

公共场所的“隐形伤口”更应引起重视。许多病毒并不需要“大伤口”才能进入体内,微小的口腔溃疡、剃须划痕、针刺伤,足以成为病毒的“敲门砖”。

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多次提醒,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旅店等地,避免赤脚踩踏潮湿区,尤其是有伤口或脚癣者更易感染。

共享针具,是最典型的高风险行为。这不仅指注射吸毒者,也包括部分年轻人私下进行“穿耳”“打钉”时共用穿刺工具。这些行为在校园、夜市、地下美容场所中屡见不鲜,却被许多人忽略。

医生建议:如需穿耳、纹身,应选择正规医疗美容机构,确保“一人一针一用”。若不慎发生针刺伤,应立即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冲洗,并尽快前往医院评估是否需要阻断用药。

在性传播方面,保护意识仍是防控的核心。研究显示,青年人群中避孕套使用率不足50%,这是导致感染上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医生指出,无保护的性行为仍是目前HIV传播的主要途径,且在非稳定伴侣之间更为高危。而“看起来干净”“彼此熟悉”从来不是安全的保障。

部分人对病毒潜伏期存在误解。HIV感染初期并无明显症状,不少人会经历短暂的“感冒样”症状后进入无症状期,长达数年都可无明显不适。

这也是为何有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免疫系统崩溃的阶段。医生建议,有过高风险行为者应在6周、12周、24周做HIV抗体检测,部分人群可接受核酸早期筛查。

心理状态也是防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医生发现,不少感染者在确诊后陷入强烈羞耻、自责甚至拒绝治疗。而现代抗病毒治疗已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甚至让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只要规范服药,HIV感染者也能与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生育。中医亦有“扶正固本、调和气血”之法,可在正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辅助调理,提高身体恢复能力。

黄芪、党参、女贞子等药材在提升气血、改善体力方面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切记需辨证施治,忌擅自用药。

医生指出,公共场合的“六点提醒”,应成为每个人的日常意识。第一,不共用私人护理工具;第二,避免在非正规场所穿刺纹身;第三,公共空间中保护皮肤完整性;第四,使用安全套;第五,及时检测;第六,如有暴露风险,尽快就医阻断。

不少人错误地以为“我不属于高危人群”,便放松了警惕。而事实是,病毒并不认人群标签,只认行为路径。

从国家防控策略来看,近年来已将高校学生、流动人口、男男性行为者等纳入重点干预人群。但医生更希望看到的是,全社会形成“人人有责”的防护意识,而非把HIV贴上污名的标签。

艾滋病并非“绝症”,但依旧是一场可控却不能忽视的战役。医生在临床中多次看到,一纸阳性报告改变了一个家庭的轨迹。而每一次改变,其实都起于一个被忽略的细节。

未来是否会有彻底治愈艾滋的疫苗或基因疗法?或许。但在那之前,能保护我们的,仍然是每一次有意识的选择。

你是否也曾在某个公共场所做出过“无意识的冒险”?你又是否愿意从今天开始多留一步神?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觉得文章有帮助,请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读懂风险、守住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2024年版)[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
[2]张明,李倩.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行为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3,24(6):481-485.
[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3年版)[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3,43(5):321-328.

来源:健康科普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