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遗是城市文化瑰宝,历史更迭的文化遗珠,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使者。广州荔湾,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沿街巷漫步,常能遇见经过数代巧匠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民俗…
非遗是城市文化瑰宝,历史更迭的文化遗珠,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使者。广州荔湾,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沿街巷漫步,常能遇见经过数代巧匠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民俗……多个类别的非遗项目在荔湾壮大生根。
荔湾非遗集聚区开园仪式
多年来,荔湾在非遗保护工作上下足功夫,在政策体系、服务队伍、平台建设、活动创新等方面持续完善,让荔湾非遗得到有效保护,结新果、开新花。
非遗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静态名词,荔湾在践行非遗保护工作中,多领域开拓非遗发展新路径,营造和谐的非遗大家庭,打造贯穿全年的非遗嘉年华,跨界探索“非遗+”赋能文商旅,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Q版齐白石为荔湾非遗“打Call”
营造非遗“家”,育发展沃土
自2006年,荔湾已默默开垦非遗保护土壤。近10多年来,荔湾非遗保育工作不断完善,发展方向不断延伸。多年来,荔湾非遗项目持续上新,至今已公布了八批区级非遗项目,项目数量已有86项,坚守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已达97人,现有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4000余家,非遗企业百余家。
当前,荔湾向着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双百”迈进。如何守护具有荔湾特色的非遗大家庭?
唯有坚守方能致远。荔湾倾注力量守护来之不易的非遗之“家”,在服务团队设立、行业协会建立、人才梯队搭建等方面多方位保育非遗。
时间回拨至2022年,一支由非遗管理专业干部队伍组成的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建立,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单独设编的非遗工作机构。同年,荔湾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组织拟订非遗保护事业重要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全区性跨部门、跨领域的非遗保护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荔湾这支非遗专业团队在2024年有了“国字号”的荣誉认证,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广东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级单位。
非遗专业团队保驾护航,非遗保护平台成熟运营。荔湾现有省级非遗工作站1个、市级非遗工作站2个,非遗街区1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1个,各级各类非遗传承平台48个,非遗大师工作室91家。行业协会也尽显非遗担当和职责,2020年,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正式成立,是广州市第一家非遗行业公益性组织。随后,荔湾区广州玉雕协会、荔湾区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荔湾区龙狮协会等行业协会相继涌现,荔湾非遗行业组织形成了一定规模。
荔湾非遗人才梯队逐渐壮大,“大家”涌现。目前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完善非遗档案,建立数字平台。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荔湾的尹志强、翟惠玲成功加入“国家队”。截至目前,荔湾现有非遗传承人国家级5人、省级8人、市级26人、区级58人,总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玉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志强的“晋级”之路历经市级、省级,作为荔湾非遗大家庭的成员,他深有感触,“荔湾区有一支非遗工作队伍会关注传承人的成长,定期邀请我们参加交流活动,向我们讲解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前沿政策,指导申报项目。”
尹志强(受访者供图)
作为地道的西关人,尹志强认为,荔湾拥有老城区的深厚文化基因,手工艺种类繁多,项目数量位居全市前列,“西关的非遗工艺水平可以代表广州市。作为非遗传承人,将非遗项目融入百姓生活,传承弘扬非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常在工作室低头创作自己的作品,有时候忘记看外面的世界,荔湾相关职能部门能为我们传承人提供了解上层政策、外界信息的渠道。能在荔湾非遗大家庭中成长、发展,是一件幸福的事。”广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翟惠玲在2010年正式成立工作室,在她的感知中,当时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何谓非遗、何谓广彩,行业前景不算明朗。“荔湾对非遗宣传十分注重,定期举办非遗活动、将非遗带进校园,让非遗在社会的普及面不断扩大。”
如今,翟惠玲的工作室依旧将带徒传承放在首位,工作室的传承人梯队有区级、市级,传承队伍有序建立。
翟惠玲(受访者供图)
打造非遗“嘉”,活动出新彩
非遗生于民间,不拘泥于博物馆、匠人工作室,是激活文旅发展的优势资源,也是城区对外交流的桥梁。
荔湾在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工作中,精心打磨五大特色活动品牌——非遗传奇、青春非遗、万市大集、研学课堂、创意非遗。
2024年5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在珠江之畔面向公众开放,荔湾借这艘文化巨轮启航之势,在同年7月举办广东省首个非遗城际活动——广佛两城四地万市大集系列活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的战略地位,荔湾与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联动,邀请两城四地非遗传承人参与,市民在近60个摊位,近距离接触广佛两地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交流。
万市大集开市仪式
学生们在万市大集体验非遗项目
在珠江钢琴创梦园诞生的荔湾非遗集聚区喜事连连,作为广州市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首批非遗工作室在此汇聚了荔湾非遗之力量,非遗匠人、非遗品牌知名度稳步提升。2024年12月,荔湾非遗集聚区迎来第二批非遗工作室进驻,至此,园区内入驻非遗工作室达到27家;荔湾区首届非遗作品拍卖会也同期开启,在这个省内首届线上线下联动的非遗专场拍卖会,有24件作品成交,收藏爱好者将荔湾非遗精品收入囊中。
在荔湾非遗集聚区,象牙雕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的工作室展示了精美的牙雕作品
今年春节前夕,荔湾区借助非遗资源,举办以“岭南萃·欢乐年”为主题的第五届荔湾区非遗过大年暨民俗文化宣传系列活动,邀请了广大市民和海外侨胞在非遗氛围中感受传统春节的魅力。活动在珠江钢琴创梦园、荔湾区非遗协会、得闲坊广场、荔湾博物馆、非遗大师工作室等多地展开。“三雕一彩一绣一窑”、泥塑、香道、广府茶艺、西关美食等汇聚一堂,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和从世界各地回荔湾过年的海外侨胞们感受浓浓的西关年味。
在非遗过大年活动中,市民和醒狮互动(受访者供图)
漫步荔湾,犹如翻看着西关老城的历史活字典,近年来,荔湾深挖历史文化内涵,串珠成线、连片成面,高质量建设荔湾非遗,打造“输出荔湾风韵、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交流新名片,并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荔湾非遗过大年”系列体验活动、“广州少年爱非遗”青少年非遗宣传大使评选、荔湾非遗文创作品发布会、“广州非遗之夜”等贯穿全年的系列活动定期与市民见面,荔湾非遗实现活动有主题、有亮点、有盛事。
探索“非遗+”,激活新潜力
固守技艺之根,方为重要;创新传承之路,难能可贵。非遗并非摆设的静物,其内含着生命力。在荔湾,一批拥有前沿眼光的非遗传承人敢于迈进品牌探索之路,广辉彩瓷、聚元祥广绣、万氏兄弟……一批非遗人所创立的品牌在社会打响了名声,以非遗跨界赋能荔湾文商旅发展。
由广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打造的广辉彩瓷,以工作室模式吸纳多名残疾人就业,让拥有绘画兴趣的残疾人学生能融入社会,传承广彩技艺的同时又能掌握谋生技能。
广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向青年介绍广彩
摆件、茶具、餐具、花瓶……在谭广辉的工作室,具有岭南特色元素的广彩作品有部分面向市场销售,有个别作品也曾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广彩作品成为打响荔湾文化知名度之载体,将岭南文化面向世界传播。
“非遗作品要往多方面尝试创作,以不同载体吸引年轻人关注,非遗传承最重要是能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在翟惠玲的工作室,不同形式的作品被整齐摆放陈列。翟惠玲认为,非遗作品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要多方面探索,如最能表达广彩特色的精品不能放弃;量产的作品经过申请版权后,投入市场销售,让大众也能买得起;敢于尝试跨界合作,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彩文创作品。
一根蚕丝线,历经千年不掉色。在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的指尖,蚕丝线在绣架飞舞,呈现各种栩栩如生的花、鸟、人、文物、景色。王新元的广绣传承不止于绣架之中,他将广绣技艺融入常见的生活物品,并建立“一馆一院一品牌”的探索发展路径,即建立广绣艺术馆、广绣研究院、聚元祥广绣品牌,完善广绣传承体系、发展体系,带动广绣领域的就业、创业。
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带领同学们体验广绣技艺
一手传承父辈广州泥塑技艺,一手探索非遗跨界多个领域,“万氏兄弟”万以琚、万以珩将广州泥塑作品延伸至城市景观、艺术装置、潮流艺术等,从广州泥塑的立体视觉拓展探索3D绘画,在老城区的街巷呈现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画面。
万氏兄弟(受访者供图)
“非遗作品需要和市民产生互动交流,带有故事性的泥塑作品能表达过去、现在、未来;在潮流文化年代的泥塑作品能衍生为‘潮玩’,创造与年轻人群交流互动的载体。”广州泥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万以琚认为,作为年轻一辈的传承人,更要转变传承思维,在国际视野之上,探索非遗技艺如何以带有东方元素的潮流形成呈现,让非遗再创新。
今年1月,荔湾官方精选文创产品“荔湾礼物”登场,“荔湾礼物”旗舰店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普天乐开幕。首批上线的“荔湾礼物”有不少是荔湾非遗大师的创新臻品,让荔湾非遗能以“荔湾礼物”IP彰显“最荔湾”之味。
“福禄寿”助阵“荔湾礼物”旗舰店开幕(受访者供图)
文|马思泳图|陈秋明(除署名外)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