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2024年,清城区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53万亩,乡村绿化种植苗木16.5万株,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96.7%,河湖长制考核连续四年获全市优秀等次,整治拆除“散乱污”企业(场所)208家、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一组组数据的背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2024年,清城区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53万亩,乡村绿化种植苗木16.5万株,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96.7%,河湖长制考核连续四年获全市优秀等次,整治拆除“散乱污”企业(场所)208家、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清城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好污染防治的“减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加法”,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区的努力。
清城区北江东路南岸码头,繁花盛开。(资料图)邱炜民 摄
聚焦“增绿提质”
绿美清城彰显新魅力
时下的清城,道路两旁绿树成行、落英缤纷,公园绿地星罗棋布,乡间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生机盎然,尽享盎然春意,正是一幅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相融的画卷。
清城区凤翔北路,路边盛放的花海吸引市民驻足拍照。(资料图)刘淑芳 摄
推窗见绿意,转角遇风景。沥青路面已经铺到了家门口,门外花基上各色鲜花已然盛开,这是70多岁的黄姨在清城区源潭镇大土布村的家。原来长满水葫芦的小池塘现在种满了莲花、杂草丛生的荒地建成了广场……对于村子近年来的变化,黄姨感受颇深。因为她家正对着的原本是片杂乱竹林,竹林被铲除后,便修建了一个小花园,“阳光充足了,视野开阔了,景观也更美了。”
去年,源潭镇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依托,投入400万元以大土布村为试点精心打造整村风貌提升样板。创新采用了“村民出料、学生出技、政府出工”等共建模式,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现在的大土布村,有精心规划的四小园精巧点缀、有充满创意的特色墙绘,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在清城,大土布村的华丽转变并非个案。近年来,清城区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振兴创新,推进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建设,将村庄“边角地”转化为生态“活力点”,探索出一条人居环境提质与乡村经济增效的双赢路径。
清城区主动将“四小园”建设纳入和美乡村建设考核体系,明确以169个自然村为创建主体,分类推进“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建设。各镇(街道)也因地制宜编制规划,严格规范用地流程,确保生态需求与乡土特色并重。截至202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农村“四小园”2121个,打造和美乡村1533个。
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自今年入春以来,在清城区大力号召下,区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乡村绿化工作中走在前作表率,推动54个区直机关党组织与107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共同开展乡村绿化活动。连日来,清城区直机关、各镇(街道)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共同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系列活动,以义务植树、认种认养、捐资捐物、修建设施、志愿服务等方式为乡村绿化贡献机关力量。
挥锹铲土、扶苗填坑、浇水灌溉……在各个植树现场,可见党员干部、各民主党派人士代表、企业代表和社会团体志愿者有条不紊地投入到志愿植树劳动中,到处洋溢着繁忙有序、热火朝天的植树氛围。青年志愿者也是推动绿美村庄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清城区着力推动机关、企业、高校党组织与8个镇(街道)、167个村(社区)全覆盖结对共建,累计开展乡村绿化主题党日活动429次,助推各界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下沉镇村。
2024年,清城区深入实施绿美清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即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和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三级林长带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全区干部群众参与植树活动共168场次,“四旁”“五边”植树16.53万株。同时,深入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古树名木分级管护制度,全区217株古树全部实现挂牌登记、救治保险、管护责任等全方位保护。
建设幸福河湖
当好生态文明“优等生”
清远市区凤城广场旅游码头。(资料图)江元威 摄
寮坑河位于清城区横荷街道青山村委会,属于海仔大排坑的一条支涌,起点位于青山垃圾填埋场,经过青山广塘、下塘湾、穿过清三公路,进入青山一、青山二村民小组,在青山二村与海仔大排坑交汇,全长1600米。“以前脏、臭,苍蝇蚊子特别多,现在好多了。”说起寮坑河的变化,青山一村的村民潘计华颇有发言权,因为其经营的铺子背后就是寮坑河与海仔大排坑交汇处。
早在2021年,横荷街道组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青山村委会等部门,对寮坑河进行了整治工作。污水抽排、河道底泥清淤、生态补水、清理整治周边养殖场……经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寮坑河水体已明显得到改善。此外,街道工作人员还借助无人机等方式进行巡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寮坑河的蝶变,仅仅是清城区积极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取得的众多成效之一。近年来,清城区围绕治水兴水,层层压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共设立区、镇、村三级河长230人,设立湖长6人。2024年以来,各级河(湖)长巡河(湖)共2.5万人次,指导各街镇落实河道常态化管护,落实河道保洁经费。累计清理河流长度约189.5公里,清理水域面积127.6平方公里。同时,科学开展河湖水岸绿化工作,种植面积约72亩,植树5219棵,打造绿美碧道9.3公里。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近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热闹非凡,一场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的“中国水周”科普宣传活动在此启动。
期间,不但通过播放节水宣传片、水资源宣传展板区展示等直观形式呈现清城区当前的水资源现状,提高学生们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活动现场还设有投壶、即兴创意绘画等互动体验点,让大家在趣味活动中加深对水资源知识的理解,共同营造节水型校园,为构建节水型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比如洗衣服剩下的水可以用来冲洗厕所,没喝完的隔夜水可以擦桌子或洗手。”“洗完衣服的水,我会用来拖地,还会减少沐浴时间,做到在最大范围内控制自己的用水量。”在活动中,学生们还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小妙招。
清城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是2025年清城区“中国水周”群众性科普系列活动之一,希望以“中国水周”为契机,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对水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对保障水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活动启动仪式以高校为阵地,通过多元互动形式普及节水理念与水法知识,提升青年学生水资源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今年,该区水利局将继续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谋划实施银盏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还有黎塘排坑治理工程、东城片区部分污水管网维修工程等水利工程18宗,进一步提升清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守护生态底色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
生态环境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而要久久为功。2025年,清城将继续以绿美清城建设为主线,不断做好污染防治的“减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加法”,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清城区中山公园绿树成荫,市民在打乒乓球。(资料图)彭伟柱 摄
在做实做好生态保护方面,持续开展绿美清城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做好林分优化、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确保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9万亩,加快创建南峡山清城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大力推进北江碧道、森林步道、“四小园”等建设,抓好佛清从高速公路湴冲、石角出口连接线环境提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工作,建立完善乡村绿化长效管护机制,推动种植苗木16.38万株。
在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方面,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对涉气、排废等企业生产监管,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不良天气应急管控,确保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94.5%以上。推进龙塘河、高桥水、沙埗溪等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监管效能,确保7个国省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场所)整治,加强10家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等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土壤环境安全可控。从严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大力度化解异味、餐饮油烟等群众信访投诉突出问题。
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方面,持续抓好能耗双控,力争完成“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5%的控制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加快14个能源项目建设,推动整区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新增装机容量30兆瓦以上,加快石角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投产并网发电。大力发展油茶、麻竹笋、经济林果、南药等林下经济,探索推动碳汇交易、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开展节能低碳主题宣传活动,支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清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