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一年没长4厘米,爸妈直接炸锅:2024年5月,北京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挤满焦虑家长,导火索就是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上线,表格里那条“6岁到青春期前每年
娃一年没长4厘米,爸妈直接炸锅:2024年5月,北京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挤满焦虑家长,导火索就是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上线,表格里那条“6岁到青春期前每年
医生一句话:别光看绝对值,得盯生长速度。
有娃8岁118cm,家长哭“倒数10%”,一查骨龄落后1.5年,体质性晚长,回家睡觉比打针强。
也有娃10岁135cm,表面中等偏下,可半年只窜1.2cm,IGF-1低得可怜,缺生长激素实锤,赶紧上rhGH,三个月追回3cm。
误区现场直播:
“低于P50就不正常”——错,P3才算矮小。
“多吃钙片能拔高”——错,钙够了再补只长结石。
“跳绳一千下秒变姚明”——错,运动只是帮激素更好用,不是魔法。
家长群里真香反馈:
“按生长曲线APP打卡,半年一测骨龄,心里踏实多了。
”
“医生让先睡够10小时,再谈打针,娃10点半前熄灯,三个月自然多长了1.8cm。
”
总结一句:盯速度别盯身高表,听医嘱别听偏方,娃的长高窗口就那么几年,错过就是真·错过。
来源:在古镇闲逛的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