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6日至28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历史人文纪录片《阳明悟道》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3集纪录片分别以“山水引路”“洞见天地”“此心光明”为主题,重点展现了王阳明从浙江踏上启蒙之路,奔赴贵州探寻真理的过程。呈现了王阳明贬谪贵州、龙
黔中山水苍茫处,青瓦木梁卧云间。500年前,王阳明于贵州龙场悟道,500年后,央视用纪录片形式将这段“天人交感”的思想嬗变投射于荧屏。
3月26日至28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历史人文纪录片《阳明悟道》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3集纪录片分别以“山水引路”“洞见天地”“此心光明”为主题,重点展现了王阳明从浙江踏上启蒙之路,奔赴贵州探寻真理的过程。呈现了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悟道、创办书院以及践行知行合一的历程,讲述了他与贵州民众互助互敬,最终和这片土地与文化相融相和,并在此悟道开创阳明心学的故事。
纪录片汇集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编纂顾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新民,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等知名学者,他们从不同维度对“阳明悟道”进行深度解读,王阳明在逆境中历经思想的磨砺与升华,实现哲学探索的深刻觉醒,就此开启心学新时代,再现王阳明的思想蜕变历程。
再现阳明悟道之路
纪录片开篇,就将观众带回到500多年前的贵州大山深处。
1508年,明正德三年春,王阳明因直言上疏得罪宦官,被贬至贵州。在远赴龙场驿的途中,他写下这首诗:“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也是他处境的真实写照。
在贵州不足3年时光,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发生了哪些变化,让他从贬谪的绝境走向悟道的胜境。对于王阳明而言,贵州给了他怎样的一方天地?
喀斯特地貌密集,山地丘陵覆盖面积达92.5%,被地理学家称之为“岩溶王国”的贵州,在亿万年间,形成了百万大山,将这片高原山地深锁于秘境之中。
面对贵州的奇绝大山,王阳明在《兴隆卫书壁》一诗中写道“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在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看来,路从顶上入,这是一种高开高打的格局和气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认为,王阳明被发配到贵州,可贵的是他把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了。
纪录片详细讲述了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走路线和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从平溪卫到镇远再到兴隆卫、清平卫,王阳明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密集的山地丘陵,给王阳明的贬谪之旅增添了无数困难。然而,正是在这片山水之间,王阳明逐渐领略到了贵州的自然之美,他的内心深处也开始与这片土地产生共鸣。
“贵州的山水、贵州的文化促成了王阳明的思想突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认为,贬谪贵州对于王阳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是贵州给他安慰、贵州山水荡涤了他的灵魂。山水为媒,关键在于心胸。进入一个绝境以后的思考、挣扎,然后最后超越、走出来。
探寻山水人文滋养
王阳明所到之处丰神俊秀,景致绮丽。尽管一路坎坷,王阳明却在风尘苦旅中渐渐领会到贵州山水之美。
“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低檐避松偃,疏土行竹根”“方园不盈亩,蔬卉颇成列”“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王阳明在贵州写下的一首首田园诗,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和眼前的这片山水心生共鸣。
安身才能立命。王阳明跟当地百姓学习耕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启了向心而行的深度探索。
在龙场的一个小孤山下,王阳明发现了一个天然溶洞,成为他和家仆的安身之所。在这个简陋的洞穴里,王阳明开始了他的悟道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逐渐领悟到了格物致知的真谛,并开始了向心而行的深度探索。
“走过脚下的路,才展开精神的通道。”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说,在贵州独特的山水、世间这样一种独特的环境之下,最后终于使王阳明的问道产生了一种清楚明白的方向。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体悟,王阳明终于在一个惊雷之夜大彻大悟,突破了传统程朱理学的桎梏,提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心学思想。这一思想的诞生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正式形成,也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内心的自我觉醒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钱理群看来,贵州最可贵的是三个东西,真山、真水、真人。王阳明不是有贵州的经历的话,他至少缺了一大部分,他给贵州带来新东西的同时,真山、真水、真人也滋养了他。
擦亮阳明心学诞生地文化名片
纪录片中,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饰演的王阳明成为一大亮点。
从京剧舞台到纪录片《阳明悟道》,冯冠博在黔山秀水中演绎,将王阳明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告诉记者,纪录片的拍摄不同于舞台演出,而是走进500年前的那些历史场景中去,在真山真水间真切体会阳明先生的心境,因此他对王阳明的认识也从舞台戏剧化的表演变得更为具体。
冯冠博说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阳明先生从悲观绝望到豁然开朗的转变,是贵州山水人文治愈并滋养了阳明先生,阳明心学的诞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近年来,贵州提出大力实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等“四大文化工程”,并聘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等国内阳明文化研究领域一流学者担任学术指导,深入挖掘阳明心学的思想文化内涵、当代价值并力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贵州阳明心学诞生地文化名片持续擦亮。
当下,贵州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肩负起传承和传播阳明文化的历史担当,搭建交流平台,持续讲述阳明故事、贵州故事、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阳明“心”声,让阳明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服务世界、造福世界。
“在宣传、弘扬、研究阳明文化的大潮中,王阳明悟道之地贵州则是无可争议的重地。”陈来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