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以为癌症离你很远,它不是只出现在医院里的病床上,也不是只有抽烟喝酒才会招来。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重新更新了致癌物清单,不少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东西赫然在列。
别以为癌症离你很远,它不是只出现在医院里的病床上,也不是只有抽烟喝酒才会招来。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重新更新了致癌物清单,不少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东西赫然在列。
今天不拐弯抹角,咱们就说重点——中式腌菜,确实在列,但它不是唯一的“隐形杀手”。你可能觉得“吃点咸菜怎么了”,但我要告诉你:它背后的“致癌机制”比你想得复杂得多,也更真实得多。除了腌菜,还有5种你根本想不到、但天天接触的东西,也在悄悄提高癌症风险。
腌菜的问题,核心在亚硝酸盐。这种物质在腌制过程中容易生成,尤其是家庭自制的那种,没有控制时间、温度和盐度,亚硝酸盐含量常常“爆表”。它进入胃之后,会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结合,形成亚硝胺类物质,这才是真正的“致癌元凶”。
研究显示,亚硝胺是目前已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尤其对胃黏膜破坏极大,长期摄入与胃癌、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但今天我们不只说腌菜。以下这5种东西,很多人天天用、天天吃,但它们同样被列入了致癌清单。我们一个一个说清楚,掰开揉碎讲,不是为了吓你,而是想让你早知道、早避坑。
第一个,要说的是塑料饭盒里加热的剩饭剩菜。你看着它不起眼,其实它的问题可大了。大多数便携饭盒含有聚碳酸酯材料,在高温下可能释放双酚A(BPA),这是一种被列入2B类致癌物的环境雌激素,在动物实验中已被证实能诱发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环境雌激素就像“伪装成荷尔蒙的小骗子”,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尤其对儿童和孕妇影响更显著。
建议是,不要用塑料饭盒直接进微波炉,尤其是那种用了几年、边角发白的饭盒,早该退休了。最保险的方法,用陶瓷或玻璃容器加热。你图方便,但身体不一定扛得住你这份“懒”。
第二个,不得不提的是加工肉制品。火腿肠、午餐肉、腊肠、培根,这些东西有没有油香味?有。有没有致癌风险?也有,而且是确定的1类致癌物。这不是“可能”,是“已经被确认”。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已明确指出,每天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
问题出在亚硝酸盐和高温烟熏两大环节。加工肉为了保鲜和色泽,会加入大量亚硝酸盐;而烟熏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致癌物。多环芳烃可以想象成“烟雾里的毒分子”,一边让食物更香,一边在体内慢慢积累,破坏DNA结构,诱发癌变。
真想吃肉,咱就吃点新鲜的,水煮、炖汤、红烧都行,但尽量远离那些“密封包装+保质期很长”的肉制品。别让孩子从小养成“香肠配饭”的习惯,那不是营养,是风险积累。
第三个,其实是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酒精。不管你是喝红酒、洋酒、白酒,哪怕是“饭后一小杯”,它本质上都属于1类致癌物。医学上讲得很清楚:任何剂量的酒精摄入都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尤其是口腔癌、咽喉癌、肝癌、乳腺癌。
酒精进入体内后,会被代谢为乙醛,这是一个高度活性的致癌物,能直接造成DNA损伤。如果你喝酒脸红,那说明你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乙醛代谢慢,更容易堆积,更危险。
别再说“酒是粮食精”,那是广告词,不是医学依据。现在很多国家的指南都写明——健康的饮酒量是零。你不喝,不等于你少活,但你喝,癌症就可能悄悄靠近你。
第四个,要提醒你关注的是长期熬夜+高压环境下摄入高热量饮食。这不是说“生活方式不好”,而是这套组合正在系统性破坏你的免疫监控机制。
研究发现,慢性睡眠剥夺会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这些T细胞是你体内的“防癌特种兵”,一旦它们懒了、困了、少了,肿瘤细胞就更容易突破防线。而高热量饮食会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升高,这种激素类物质会刺激细胞分裂,让潜在的癌细胞更容易“茁壮成长”。
你以为的“熬夜加班吃夜宵”,其实是为癌变提供了最佳土壤。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凌晨两点还在刷手机,那至少别再同时吃炸鸡、喝奶茶。调整作息太难?那就从减少夜宵开始。
第五个,说起来更常见,却更容易被忽视——室内空气污染,尤其是油烟。你看着厨房里热气腾腾,其实可能已经吸入了苯并芘、丙烯醛等致癌物。这些物质被列入2A类致癌物,长期暴露与肺癌、鼻咽癌的发生风险有关。
尤其是中国式爆炒,温度高、火力猛,不仅破坏食材营养,还会释放大量有毒微粒。一个开窗通风、一个抽油烟机不够力,就可能让你在无形中吸入了“隐形杀手”。
建议很简单:炒菜时尽量用中小火,避免油温过高,油烟机别省电,一定要开足马力,做完饭后继续运转几分钟。如果你已经咳嗽、咳痰、鼻炎反复发作,别只盯着天气,先看看厨房是不是在“毒你”。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会有一种“我还能吃啥”的无力感。但我要告诉你:了解风险,是为了更聪明地活下去,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敢碰。我们不能做到100%规避致癌物,但可以把那些“高频+高毒”的组合剔除掉。
想一想你爸妈每天吃的早餐、你老婆做饭时的厨房、你孩子嘴里的小零食,这些才是我们该关心的核心。癌症不是一夜之间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缓慢、悄无声息的积累过程。越早知道,越早调整,你就拥有更多“逆转的机会”。
如果你真的关心健康,就从今天晚饭开始,换个蒸锅、少点火腿、多通风、把剩饭倒了,不是浪费,是一种“未来投资”。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滨.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来源及其致癌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2,43(4):289-294.
[2]徐涛.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癌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7):561-566.
[3]李佳.酒精摄入与多种癌症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9):1201-1206.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