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快评|54 岁阿姨考研上岸的“伪励志故事”愚弄了公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9:01 1

摘要:近日,一则“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故事在社交平台刷屏。当事人自称用30年时间,从河南县城奋斗到北京高校,并配发了一张坐在高铁车厢内、手举录取通知书的照片,说自己“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9月1号开学,提前去学校看看”。

评论员 牛可心

“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54岁阿姨”被打假了。

近日,一则“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故事在社交平台刷屏。当事人自称用30年时间,从河南县城奋斗到北京高校,并配发了一张坐在高铁车厢内、手举录取通知书的照片,说自己“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9月1号开学,提前去学校看看”。

然而,据钱江晚报报道,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已经与研究生招生办工作人员核实过了,并未找到符合50岁以上、河南籍考生的录取信息。目前,相关账号也因违规已被禁言。原来,这出“大龄逆袭”的感人戏码,又是一场打着励志人设攫取流量的生意。

细察这出“励志大戏”的剧本,可谓处处暗藏玄机。该账号不仅在评论区引导用户“私聊”咨询考研资料和辅导班,更使用“没有规定说退休后必须在家照顾子孙”“只要活着,做任何事都不晚”等话术,一边迎合社会对年龄与学历的深层焦虑,一边精准触发大众对“逆袭故事”的情感共鸣。当励志变成逐利,当奋斗故事沦为营销脚本,其所传递的就不再是激励,而是误导与欺骗。

在“流量为王”的内容生态中,类似编造经历、摆拍苦难、制造对立的套路层出不穷。从“寒门学霸”到“退休考研人”,从“底层逆袭”到“性别觉醒”,不少账号打着“真实经历”的旗号,实则从事营销引流。它们不仅消耗公众的信任与共情,更挤压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见群体的话语空间。这类故事往往遵循固定的“流水线操作”,抓痛点、写剧本、立人设、推爆款,最终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变现牟利。在这个过程中,真相被流量裹挟,本该激励人心的励志故事也成了赤裸裸的生意。

公众一次次为这样的“励志叙事”买单,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突破自我、坚持追梦等精神价值有着深切渴望。现实中,大龄考研、跨行转型、人生再出发的真实案例并不少见,正是这些真实存在的勇气与坚持,才格外令人动容。公众拒绝的,从来不是励志本身,而是被虚构和操纵的人设;公众反感的,也不是奋斗故事,而是披着外衣、瞄准流量的情感骗局。

就此事来说,事后封禁显然不够。平台方需要承担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完善核查机制,对疑似编造人设的内容加强甄别与约束;媒体在传播前要做好基本事实核实,避免成为虚假故事的推手;对公众而言,保持理性思考,对过于完美的叙事多一份审慎,同样至关重要。

唯有真实,才经得起追问;唯有真诚,才配得上掌声。我们乐见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身影,但也拒绝任何被操纵的励志故事。当造假者无处遁形,当真实的奋斗者被看见、被尊重,假励志的生意经自然就会失去市场。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