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树如敏禅师:全力提携云门文偃的禅师 (1)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8:58 1

摘要:长庆大安禅师除了有大随法真这种知名弟子外,还有一个在江湖中颇有名气之弟子,他就是灵树如敏禅师。

长庆大安禅师除了有大随法真这种知名弟子外,还有一个在江湖中颇有名气之弟子,他就是灵树如敏禅师。

如敏禅师在当时坐镇一方说法如云,不仅禅宗功夫高深,并且有世人眼中不可思议之神通,从而深受信众和地方政府的尊崇。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接引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云门文偃禅师,从而在江湖中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如敏禅师,福建人氏,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知其在长庆大安禅师处之学习情况。

如敏禅师在大安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就来到了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灵树寺开山说法。

如敏禅师虽然拥有正宗禅宗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并且是百丈怀海嫡孙,长庆大安嫡子,不过秉性淳朴敦厚,为人心胸宽广,并且不爱多言多语。

但是,只要有人前来参问禅法,平时寡言少语的如敏禅师立刻就多言多语起来,而且唯恐这些学人不能领悟禅法真谛。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佛法毕竟事如何?”

如敏禅师一听,立即展开两手。

佛法,那是无法可说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一旦你真真切切苦口婆心的说个什么出来,还极有可能“说似一物即不中”。

所以,何妨展开两手示之。

不过,如果你认为展开两手是表示无法可说,那又不对了。

当此之时,你即便展手之际就悟入,犹迟半刻,更遑论你还要思维考量,那就更是远离禅意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法身?”

如敏禅师道:“鼓鸣也吃饭去。”

法身者,佛之三身之一也,佛之真身也。

既是法身,自然是无形无状的,自然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法捉摸思维的。

既如此,如何体认呢?

对此,如敏禅师开示道,开饭的鼓声响了,你该到斋堂吃饭去了。

在这里,法身和你身有何区别?

在这里,什么法身报身应身,还是好好的留意你身吧。

在这里,别想那么多了,听到鼓声就吃饭去吧,当下,才是一个禅客最该留意的。自由而清醒的活在当下,才是一个禅客真正的生活。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如敏禅师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如敏禅师道:“千年田八百主。”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意旨如何?”

如敏禅师道:“郎当屋舍没人修。”

对于江湖中开山弘法的禅师来讲,一般都有人前来参问如何是你的家风之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个禅师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

但是如敏禅师的回答可谓别具一格。因为别的禅师几乎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家风上下功夫,而如敏禅师的回答,却是在说家风其实是靠不住的,估计“风”一吹“家”就没得了。

这就好像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田地一样,虽然这块田地也许千年不变,但是它的主人却可以换上八百个。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不到那户人家可以世代永远拥有一块田地,那么我的家风,自然也不可能永远不变的。

再说了,禅是活法,一旦成为家风,极有可能被固定住从而变成死法。

这个僧人继续参问道,意旨如何?

如敏禅师也进一步开示道,你没看见那些破败的屋舍无人修缮吗?

如敏禅师“郎当屋舍没人修”之语和“千年田八百主”之语意思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在用更为具体的事物来说明问题而已。

在这个公案中,如敏禅师“千年田八百主”之语那是广为流传啊。

南宋最为顶尖的词人之一辛弃疾就曾经把如敏禅师的这句禅语写入词中,加了一个字变成了“千年田换八百主”,从而使得这句话在中国广为流传,并被很多人所引用。

可惜,很多人据此认为“千年田换八百主”之语出自辛弃疾,而不知此语来自于如敏禅师之禅话。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月堂道昌禅师作偈评唱道:“来机深辨,有舒有卷。移却案山,重添针线。千年田,八百主,直下承当还莽卤。郎当屋舍没人修,片瓦根椽谁去竖。君不见,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

这一天,一个尼姑给如敏禅师送来了一个瓷钵盂。

如敏禅师托起这个瓷钵盂问道:“这个出在什么处?”

尼姑回答道:“定州。”

尼姑话音刚落,如敏禅师立即就把这个瓷钵盂摔破在她的面前。

这个尼姑一看,不由得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如敏禅师在广东说法如云,声名远播,很受江湖中人敬重。这个尼姑前来拜访如敏禅师,为了表达尊敬之意,专门给如敏禅师送来了一个定州产的瓷钵盂。

世人都知道,定州的瓷器,那可是中国瓷器中的珍品啊。这个尼姑能拿出如此贵重的东西出来送人,足见其很敬重如敏禅师啊。

可是在如敏禅师眼里,禅法之珍贵,却是胜过瓷器之珍贵的。

所以如敏禅师托起钵盂勘辨道,这个瓷钵盂是哪个地方产的啊?如敏禅师此问,既是在问瓷器之出处,更是在问“那个”之出处。作为一个出家人,明白“那个”,才是最重要的啊。不然的话,你出家干什么呢。

这个尼姑不明白如敏禅师的话意,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这个是定州产的瓷器,是珍品哦。

看到这个尼姑只知道瓷器之来处,却不能明白“那个”之来处,如敏禅师自然是不认可她的回答的。

既然你的眼里只有定州之珍品瓷器,那么我当场把它摔破在你的面前,如此,一个破烂钵盂,何珍贵之有?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如敏禅师之大机大用,也能看到古代的禅师,可以随时利用一切机会和事情来勘验同行和相互切磋。且不拘一格,道出常情。

看着自己所珍贵之瓷器被摔得四分五裂,看着自己的好心好意被摔得七零八落,这个尼姑立即就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了。

那么,这个尼姑要如何回答,才能既保住这个珍贵的瓷器,也能应对如敏禅师之禅意呢?

五代宋初的清凉泰钦禅师替这个尼姑回答道:“不违此间。”

五代宋初的泐潭灵澄禅师也替这个尼姑回答道:“老老大大,出处也不知。”

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评唱这个公案道:“欺敌者亡。”

如敏禅师住持灵树寺后,曾经挑选了一名苦行僧作为自己的侍者。

这个苦行僧不仅修行刻苦,而且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如敏禅师对他很是满意。

这一天,如敏禅师带着苦行僧一起登山游行。不过他们两人走到山脊时,如敏禅师却不让苦行僧随行了,并且叫苦行僧自己下山回去。

看到师父叫自己下山回去,苦行僧也没说什么,转身就回去了。

不过没走几步,苦行僧就寻思道,师父到了这里怎么不让自己和他一路了呢?自己是侍者,应该跟在师父身边才是啊。而且这里荒山野岭的,师父一个人终究需要人照顾才是啊。

想到这里,苦行僧不由自主的回过头来往如敏禅师处望去。

这一看,一下就把苦行僧惊在了那里。原来就在苦行僧回头观看之时,如敏禅师竟然沉入地下去了。

苦行僧回过神来,赶紧钻到旁边的草丛中躲了起来。师父自己钻到地下去了,他不可能在里面待一辈子啊。既然如此,那么自己就在这里死等他出来吧。

过了许久,如敏禅师终于出来了。

看到师父出来了,苦行僧赶紧迎了上去问道:“师父到地下那里去了啊?”

看到自己的行踪被侍者发觉,如敏禅师只得如实告诉他道:“我与这里的山神有旧交,他请我来叙话,所以我就到他那里去了。”

随即如敏禅师又对苦行僧道:“我的这点闲事,你可不要到处讲啊,免得引起大家的闲话。对于禅者而言,那是要做到明心见性的,如果把注意力和心思放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忘本逐末啊。”

不过,对于这种神异之事,这个苦行僧实在无法憋在心中,终于把事情说了出来。自然,大家对如敏禅师就是敬上加敬了。

来源:红尘洗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