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6亿度!中国可控核聚变创下新纪录,终极能源要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10:45 1

摘要:这一成果不仅刷新我国可控核聚变纪录,更标志着人类向“终极能源”迈出关键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文龙评价:“这是从‘跟跑’到‘并跑’的转折点,我们正在改写核聚变的游戏规则。”

1.6亿度电子温度破记录!中国可控核聚变大进展,终极能源更近了一步!

“太阳的温度,被中国人装进了实验室!”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重磅消息!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突破,综合参数跃居国际前沿。

这一成果不仅刷新我国可控核聚变纪录,更标志着人类向“终极能源”迈出关键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文龙评价:“这是从‘跟跑’到‘并跑’的转折点,我们正在改写核聚变的游戏规则。”

“过去我们只能短暂触摸亿度门槛,现在终于能稳定‘燃烧’了!”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总设计师钟武律在成果发布会上难掩激动。

实验数据显示,装置在0.5秒内将等离子体加热至原子核温度1.17亿度,同时电子温度飙升至1.6亿度,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较上一代提升3倍以上。

更关键的是,团队自主研发的加热、控制与诊断系统首次实现全链条国产化,其中高能中性束加热功率突破20兆瓦,等离子体电流峰值达2.5兆安,两项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欧美技术路线相比,中国方案展现出独特优势,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惯性约束装置(NIF)虽在2022年实现能量净增益(Q值1.5),但单次实验成本超千万美元且无法连续运行。

欧盟ITER项目因技术协调难题,示范堆运行时间已推迟至2039年,而“中国环流三号”采用磁约束路线,通过独创的“芯部能量约束调控法”,成功抑制磁流体不稳定性,实现可重复放电,单次实验成本仅为国际同类装置的1/5。

这场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国产高端制造的集体突围,装置核心的超导磁体采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磁场强度达5特斯拉,线圈载流能力比传统铜导线提升50倍.

真空室内壁的钨基复合材料可耐受1.6亿度高温与中子辐照,使用寿命突破2万小时大关;就连指甲盖大小的等离子体诊断探头,也能在极端环境下实现0.01毫米级精度监测。

产业链协同效应已然显现,江苏某超导企业透露,其高温超导带材产能三年内激增8倍,每米成本从3000元降至800元。

四川某精密仪器厂为“中国环流三号”定制的高精度磁体支撑结构,误差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20,杜文龙指出:“这些‘不起眼’的工业基础能力,才是大国重器的真正底气。”

“1克氘氚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中科院专家算了一笔账:若实现商业化,单个聚变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足以满足一座超大城市需求,且全过程零碳排放、无长寿命核废料。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独创的“紧凑型托卡马克”方案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采用3.5米直径球形腔体搭配高温超导磁体,装置体积缩小60%,建设成本降低75%,为未来小型化、模块化应用铺路。

资本市场早已闻风而动,2024年全球聚变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120%,红杉资本、淡马锡等机构重仓中国初创企业;A股市场超导材料板块年内涨幅超200%,多家上市公司参与聚变专项攻关。

正如杜文龙所言:“这场能源革命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多快实现’的问题。”

当“中国环流三号”的控制屏上,1.6亿度的数据持续跳动时,千里之外的法国ITER总部正为技术协调焦头烂额,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能源竞赛,中国人用自主创新跑出了“加速度”。

正如《自然》杂志评论:“核聚变的未来,正在东方点亮。”显然在可控核聚变研发上,中国领先于欧美了,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春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圈聊点滴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