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年的左宗棠命运多舛,母亲余氏奶水不足,只能用米汤喂养他,致使他“肚脐翻突如铜钱”,成了一生的印记。五岁时,他便跟随父亲左观澜诵读《论语》,七岁时作诗讽喻私塾先生“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显露出超出常人的早慧与骨子里的反叛精神。
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塅的耕读之家。祖父左人锦是乡间儒生,秉持“耕读传家”之风,家中虽清贫却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晚清湘军将领、洋务派代表,收复新疆捍卫领土,兴办实业推动近代化,左宗棠功绩卓著 。
幼年的左宗棠命运多舛,母亲余氏奶水不足,只能用米汤喂养他,致使他“肚脐翻突如铜钱”,成了一生的印记。五岁时,他便跟随父亲左观澜诵读《论语》,七岁时作诗讽喻私塾先生“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显露出超出常人的早慧与骨子里的反叛精神。
在湘阴的童年时光里,有许多和食物有关的温暖故事。一次,祖父带他去采栗子,回家后,左宗棠坚持将栗子平均分成五份,分给兄弟姐妹,自己一粒都不留。祖父称赞他“知让忘私,必昌吾门” 。还有一回,母亲用梅干菜拌糙米饭接济饥民,他深受触动,偷偷把家中腌菜分给佃户孩童。父亲斥责他时,他却反驳:“酸咸滋味,才是百姓本味”,从那时起,民间的疾苦便在他心中种下了深深的烙印。
梅干菜糙米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1827年,年仅15岁的左宗棠考中秀才,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可母亲的突然离世让他不得不放弃接下来的考试,回家守孝。1832年,他捐监生后中举,然而此后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无奈只能靠教私塾维持生计。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生活充满了苦涩。饥荒之年,全家只能以糠屑制成的饼充饥,左宗棠咬着难以下咽的糠饼,写下“忍属儿孙咬菜根”自勉,告诫自己和家人要坚守清苦,等待时机。
糠饼,口感干涩,难以下咽,底层百姓糊口的食物。
1836年,他担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用霉豆腐、酸豆角招待客人,还笑着说:“寒士之味最养气节”,在简单的食物里,他坚守着自己的气节与抱负。
霉豆腐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应邀成为张亮基的幕僚,协助守城。那段日子,他日夜忙碌于调运军粮。为了解决行军途中食物保存的难题,他发明了“行军腌肉”。将猪肉盐渍后裹上荷叶蒸制,他感慨道:“荷叶裹忠肝”,在他心中,这一块块腌肉,就如同士兵们赤诚的忠心,承载着保卫家国的使命。那时他月俸50两银,半数都用来购置军粮,自己在饮食上的花费仅占5%,一心只为战事。
腌制猪肉
后来,左宗棠成为楚军统帅。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为鼓舞士兵士气,他创造出“左家面”。以湖南剁椒炒牛腩拌面,香气四溢,士兵们吃着这碗面,高呼“吃一碗,杀十贼” ,士气大振。
剁椒牛肉面
西北平叛途中,环境艰苦,烈日炎炎,左宗棠命士兵沿途种植“左公柳”。夏日里,他摘下柳叶煮茶,既能解暑又能消渴,望着漫山遍野的柳树,他感叹道:“苦寒之地,草木亦当报国”,这些柳树,不仅是遮荫的绿植,更是他报国之志的象征。
由左公柳柳叶制成,曾作西北行军解暑饮品,兼具药用价值,饱含戍边报国情怀。
19世纪70年代,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建立非法政权,沙俄更是趁机侵占伊犁,新疆局势岌岌可危。朝堂之上,对于是否收复新疆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放弃塞防,专注海防。左宗棠力排众议,他深知新疆的重要性,慷慨陈词:“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为表决心,他抬棺出征,率领湖湘子弟兵浩浩荡荡向新疆进发。
左公收复新疆
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清军首先向乌鲁木齐发起进攻,这里是阿古柏势力在北疆的重要据点。清军将士们顶着风沙,奋勇向前,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收复乌鲁木齐。首战告捷后,左宗棠没有急于冒进,而是稳扎稳打,筹备军粮,修整军备。待一切准备就绪,清军挥师南下,直逼吐鲁番。吐鲁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左宗棠巧妙部署,分兵出击,经过一番苦战,攻克吐鲁番。阿古柏见大势已去,兵败身亡。然而,伊犁仍被沙俄占据。左宗棠一边积极备战,一边通过外交途径与沙俄谈判。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外交周旋下,1881年,沙俄被迫归还伊犁,新疆终于重回祖国怀抱。
在收复新疆的日子里,在兰州大营,左宗棠爱上了“黄焖羊肉”,每次厨子用行军锅炖煮好羊肉,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左宗棠吃着羊肉,豪情万丈地说:“羊肉滚三滚,鞑子站不稳”,在他心中,这碗羊肉就是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
远在江南的胡雪岩深知左宗棠思乡心切,特地用丝绸裹着鲜莼菜,历经万里送到新疆。左宗棠看到莼菜的那一刻,眼眶湿润,亲手烹制莼羹,吃着这熟悉的味道,他喃喃自语:“此羹如江南,不敢忘故土”,即便身处边疆,故乡的味道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在洋务运动期间,左宗棠活跃于1866 - 1885年,先后担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两江总督等重要官职。
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贡献斐然。1866年,他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他亲选厂址、购机器、雇洋匠,制定章程,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人才,如詹天佑、严复等,为近代海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来他在兰州创办兰州织呢局,引进国外先进纺织设备与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让西北有了现代化工业的萌芽。
任职闽浙总督期间,有一回,左宗棠在街头偶遇一个卖鱼丸的小摊。他见摊位前人头攒动,食客们吃得津津有味,也好奇地坐下来点了一碗。入口的瞬间,鱼丸的鲜嫩弹牙让他大为惊叹,鲜美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暖到心底。左宗棠一边吃一边和摊主攀谈,了解到制作鱼丸的秘诀在于选料新鲜,捶打鱼泥的手法也很讲究。吃完后,他当场夸赞摊主手艺精湛,还吩咐随从多给些赏钱。此后,他时常想起这碗鱼丸的美味,偶尔也会让人去街头寻来鱼丸解馋,还把这街头小吃引入总督府,分享给下属,让鱼丸这道美食在当地更加声名远扬。
鱼丸
而鼎鼎有名的左宗棠鸡的发明过程源于湖南籍厨师彭长贵的临场创意。并不是左宗棠发明的菜。1952年,彭长贵在台湾为招待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Arthur W. Radford)设计宴席,需连续三日提供不同菜式。前两日已用尽传统做法(如红烧、清蒸),第三日食材匮乏时,他灵机一动将鸡腿肉去骨切块,裹蛋液与干淀粉腌制后油炸至外焦里嫩,再用湖南特色的辣椒、蒜末、酱油、醋等调料爆炒勾芡,创出这道新菜。雷德福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因自身湖南背景,联想到清末湘军名将左宗棠的威名,遂以“左宗棠鸡”命名,既借历史人物提升文化意蕴,又暗示湘菜渊源。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临终前仍疾呼“渡海杀虏” ,满心都是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他的灵柩归葬长沙,清廷追赠太傅,谥“文襄” 。回顾左宗棠的一生,从湘阴的寒门子弟,到纵横沙场的铁血疆臣,他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爱国之志。他收复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国土,推动新疆建省,种下“左公柳”三千里;创办福州船政局、兰州织呢局,为近代海军与民族工业奠定根基;禁鸦片、种棉花,修泾河水利,时刻将百姓的生活放在心上。
左宗棠故居
从湘阴腌菜的酸咸,到西北羊肉的豪烈,从莼羹勾起的乡愁,到辣椒承载的铁血豪情,左宗棠的味觉人生,就是一部生动的晚清救亡图存史。他以寒门之胃,容下山河疾苦;以铁血之舌,尝尽家国兴衰。正如他自己所写:“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位“晚清第一硬汉”用一生诠释了,最深沉的爱国情怀,往往就藏在一粥一饭的执着里,藏在他为国家、为百姓奋斗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中 。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