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村名文化——生蕃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10:39 1

摘要:生蕃村,居稷王山西麓怀抱。境内七沟八岭,沟坡纵横,地域偏僻,交通闭塞,是万荣县东南最偏远的一个村庄。东、南两边与盐湖区接壤,西与薛村沟为邻,北至东风村。属汉薛镇政府管辖。全村152户,1360口人,耕种着1957亩坡沟旱地,古时以种植小麦为主。改革开放后,实现

——解放

生蕃村,居稷王山西麓怀抱。境内七沟八岭,沟坡纵横,地域偏僻,交通闭塞,是万荣县东南最偏远的一个村庄。东、南两边与盐湖区接壤,西与薛村沟为邻,北至东风村。属汉薛镇政府管辖。全村152户,1360口人,耕种着1957亩坡沟旱地,古时以种植小麦为主。改革开放后,实现产业调整,才种植苹果、柿树和双季槐。

生蕃村何以得名?《万荣县志·部分村名来历》中这样记载:生蕃村以前地瘠民贫,盼望草木繁盛,五谷丰登,村富民殷。顾名思义,它反映了村民一种美好的愿望。有人说,根据东文、乌苏曾住过蒙古人,因此他推测“生蕃”二字可能是蒙语。但生蕃村部分人不太同意他这种说法,说他们村是“生蕃”,不是“生番”,“番”是量词,是遍、次、回,如“三番五次”,而蕃则是“茂盛”,取意“生蕃”,是希望子孙后代,落地生根,繁荣昌盛。两者大相径庭。

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生蕃村女作家高霞同志给我介绍说,生蕃村还有“前庄”“文村庄”“庄上”之名。叫“前庄”是因为从南边盐湖区等地进入三文境域,首先第一站就是该村,其次才是西文,所以民间曾称该村为“前庄”,称西文为“后庄”。

生蕃村小,解放前只有三四百口人,老百姓家里穷,所以古建筑较少,只有关公庙、土地庙、娘娘庙、观音庙和马王庙等。据村中老年人讲,关公庙和娘娘庙很红火,娘娘很灵验,新娶的媳妇头一年都由婆婆领着到庙里拔花,用红包伏裹着花朵,抱在怀里,沿途不能和相遇的熟人说话,进了家门把拔的花插在新媳妇炕角,第二年保准生个白胖小子或机灵可爱的姑娘。每年正月村里有三天庙会,得子之家都要还愿。这天,婆婆领着媳妇,抱着孙子,提着麻花、油饼、大白馄饨,到娘娘庙祭拜娘娘,这叫还愿,感谢娘娘圆了她们全家人一个美好的梦。届时,关公庙前还有庙会,戏台上还有大戏助兴,方圆十里八村群众来赶庙会,热闹非凡。这种古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日军侵略我县期间,这里庙会和戏台被日军拆毁,拉到贾家山一带修建了炮楼,驻扎着日伪军,用于镇压抗日军民活动。

80年代初,村里又重新盖起关公庙。村民集资,爱心企业家捐款,把娘娘庙盖成一座七级台阶的仿古建筑庙宇,富丽堂皇,成为村内一个新景观。

生蕃村原来还有几处景观,一是村南土地庙后的酸枣树。传说这是他们村土地爷和邻村酸枣岭爷打赌时赢的。一日,两位土地爷在一起下棋,生蕃村土地说,今日咱们要押个赌注,酸枣岭的土地说:我押庙后的三棵酸枣树,生蕃村的土地爷说:我输了你想要啥就拿啥。结果,酸枣岭土地输了,那三颗枣树就归了生蕃村。说也奇怪,第二年生蕃村土地庙后就长出三株酸枣树,而酸枣岭庙后的酸枣树却干枯了,此后,生蕃村的酸枣树疯长,当年就挂了果,且每年结果3次。只可惜在上世纪70年代修路时被毁。

二是建于清嘉靖二十五年的“恩赐寿官碑”,该碑矗立于村口大道旁,坐南朝北,砖混结构,通体砖砌,宽1.8米,厚1.1米,高6.4米,占地2平方米。缠枝花纹灰陶筒脊,前檐仿木做垂花柱,雀替浮雕花纹。额嵌回文匾框阳文楷书“流芳”二字。两侧对联:“清高不换王侯贵;龙耀还膺盛世荣”。碑为青石质,碑首0.8米,宽0.68米,碑身1.6米,碑座为赑屃,高0.3米。碑中阴刻楷书大字“恩赐寿官王公讳吹律字阳六现八十五岁之碑”。

在当年贫穷、落后的封建社会,人们生活贫困,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人们希冀寿命不过六十岁,所谓“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而王老先生享寿85高龄,更被皇帝赐以寿官,确是一件值得人们庆贺、了不起的事情。

从碑楼两边的对联来看,王老先生是一位清高、孤傲、淡泊名利,不争权贵之人;从为其立碑人的名字来看,他们都是民间有知识、有学问的乡间贤者,他们为王老先生立碑,说明他们崇尚文化,尊敬长者,敬佩王老先生不畏权贵的精神。

三是石佛沟的石桥,该沟口有一巨石,长像好似石佛,故沟以此得名,桥亦因此名为石佛桥。

自古以来,生蕃和阎沟、弯里三个自然村要走出深山,走向汉薛镇,非要通过这条沟不可。每逢雨季,特别是山洪爆发,山里人有事不能外出,在外人员,特别是山里人有家难归,只好望水兴叹!

1960年,那时还是人民公社,又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3个生产队干部群众,共同商议,决定在此架一座石桥。当年秋收冬藏之后,群策群力,干群一心,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凭着手中的镢头和铁锹,不怕流血流汗。经过半年奋战,在翌年雨季来临之际,将桥建成。从此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促进了生产和经济发展。该桥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加宽修补,现在仍挺立如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生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村民特别点赞的第一件事就是深井。生蕃村民祖祖辈辈饮用水就是水窖里储存的雨水。上世纪70年代,村干部也曾筹集资金,多方联系打井队,结果却钻下一个黑窟窿。1996年,运城市纪检委蹲点扶贫该村,村干部把群众的心声反映给驻村纪检委书记张世贤。张世贤听了以后,心急如焚,立即带领村干部,联系有关部门,并筹资60余万元,开始钻井。1997年,一股清泉水从3寸管中喷薄而出,老百姓用双手捧着清冽甘甜泉水,一饮而尽,流下激动的眼泪,他们不知用何种语言,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张世贤。

第一口机井问世,打破了生蕃村没有地下水的言论。其后,在运城市土地局秦进昌局长的帮助下,又打了两眼深井,使生蕃村第一次有了水浇地,现在已达到1200多亩。

第二件事就是党的扶贫政策,为农民建立了“旱涝保收”的养殖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县审计局扶贫工作队进入该村后,局里先后派了两茬第一书记,第一茬叫赵杰,第二茬叫丁钦红。他们进村后,依靠和配合两委干部,深入群众,摸清底细,然后到各地考察,进行科学论证,又交给群众议论,又引进广东省温氏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构建了“龙头企业+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益贫机制,集资100万元,建立起一座现代化恒温设施的养殖场,在2018年猪肉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做到了合作共赢,多方获益,大家满意。

第三件事就是村中的新乡贤。第一位新乡贤就是王崇国。2000年,他建了南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逐渐发展到临汾、运城等地。2011年,他又向村里投资23万元,村里以此为基础,发动村民人人献计献策,出资出力,建立起气势宏伟的娘娘庙。其后,他又在家乡修路、建学校、兴水利。修建文化活动广场,在公益事业方面,投资30多万元。他还组织村民到自己兴办的凤凰谷旅游载体旅游。他多次受到市县领导的表彰和奖励,并获省、市劳模称号。

王凝瑞,他也是生蕃土地上土生土长的青年。2004年,先后创办了北京百耐尔防水建筑有限公司,河北建材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他建的公司一直秉承“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宗旨,致富不忘社会,不忘乡亲,自2008年至今,每年春节都要为村中70岁以上的70多名老人每人发放300元慰问金;为村中的特困户发放500元慰问金,从未间断。他曾先后投资20多万元,硬化道路5公里,砌崖面安全墙500米。还为贫困大学生资助学费6万元。万荣县委、县政府,曾为其颁发了“上善若水、大爱如疆”的牌匾。

生蕃村民不会忘记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牺牲在朝鲜战场的烈士王庆云,不会忘记在平沟造田中牺牲的复退军人高建国,不会忘记为村里寻找水源、平沟建舞台而日夜操劳的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王增福、王电英、王志强等一班人!

作 者 简 介

解放,万荣县万泉乡庙后村人,出生于1936年,2025年2月去世。曾任《万荣县志》副主编、总纂、《万荣人》报编辑,出版了《万荣史话》、《万荣古今名人》、《万荣笑话ABCD档案》、《万荣笑话探源》、《万荣村名文化》、《嵋岭走笔》等书籍,他还是万荣笑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