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去过许多大学,你很可能会发现,许多校园中的建筑都会以“逸夫”为名。其实,这并不是巧合。“逸夫楼”,是由香港著名电影制作者、著名电影公司创办人邵逸夫捐款搭建的建筑名字。
如果你去过许多大学,你很可能会发现,许多校园中的建筑都会以“逸夫”为名。其实,这并不是巧合。“逸夫楼”,是由香港著名电影制作者、著名电影公司创办人邵逸夫捐款搭建的建筑名字。
但是,人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有些楼的“逸”字会少一点,这其中又有什么渊源呢?
邵逸夫是谁,为何捐楼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原名邵仁楞。他是家中第六名孩子,父亲邵玉轩是上海富豪,邵逸夫自小便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先后于浙江宁波、上海的著名中学就读。
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落入了大哥邵仁杰的肩膀上。大哥也很照顾弟弟们,他将弟弟们都邀请到自己的影片公司担任不同职位。邵逸夫英文不错,大哥有意培养他,便让他负责影片在海外的推广。
邵逸夫在海外业务方面工作得十分出色,邵氏一家的电影事业一度辉煌。至于“逸夫”二字,原是大哥邵仁杰为他起的别称,他也没想到一直沿用了下去。
邵逸夫还有一个哥哥,叫做邵仁牧。邵仁牧生性较为吝啬,对员工也十分苛刻,在外界的名声十分差。1983年,邵仁牧由于中风而成为了一名植物人。在邵逸夫的眼中,这二者是具有渊源的,也许正式因为哥哥的吝啬,他才引来了这样的报应。
后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电影事业不景气,迫于压力,邵逸夫退出了电影市场。这个时候,他回想起了还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哥哥邵仁牧,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慈善道路的内心。
一开始,他只在港澳台地区进行捐献,资金一般用于大学教育设施的搭建。1987年后,他逐渐向大陆的高校投入资金。第一座“逸夫楼”诞生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此后邵逸夫向高校捐献的图书馆一般都取名为“逸夫楼”。
为什么“逸”字少一点
如今,通过邵逸夫的捐赠,在中国大陆地区已有6000多座逸夫楼搭建成功。而众多逸夫楼的“逸”字少一点并非是写错了字,而是多方商讨的结果。
在有些逸夫楼的建造过程之中,其实资金并非全部来源于邵逸夫,考虑到一些天气等非自然因素,邵逸夫捐献的金额或许并不足以承担逸夫楼完整的搭建。
邵逸夫的捐款金额比例是最大的,但是他认为自己并非全额捐款,并不能拥有冠名权,所以该楼是不能以自己名字命名的。
尽管如此,校方仍坚持将“逸夫”作为该楼的名字。在商讨下,双方最终采取了一个有趣的方案,那就是“不完全冠名权”。逸夫的“逸”字拿去一个点,既表达了校方对邵逸夫的感激,也避免了冠名权的问题。
邵逸夫认为“逸”字少一点非常有创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表面上是错别字,却可以完美表达出此楼并非他全款资助的涵义,这或许就是“不完美的才最完美”,遂欣然同意了这个决定。
而关于逸夫教学楼的题字,也有一段故事。当时,有一位叫做启功的先生非常有名,他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十分擅长书画的国学大师。
启功先生品行善良,乐于助人。可校长请求他来为北京师范大学的逸夫教学楼题字时,他却断然回绝,还调侃邵逸夫并非全款捐赠此教学楼,应将“逸夫”二字各拿去一半,题字“兔人楼”才合适。
此言一出,引得众人哄堂大笑,邵逸夫为人洒脱,也并不气恼,反而称赞起启功先生的才华。
逸夫楼与邵逸夫现状
邵逸夫捐赠的6000多座逸夫楼,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些逸夫楼包括图书馆、会议中心、博物馆、科技馆等等,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了保证捐款真实性、有效性,邵逸夫顶着高龄身躯还亲自到各地视察。
邵逸夫的慈善事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境内,他的目光放得远比常人高远。他在世界各地均捐赠过巨额捐赠,如英国、新加坡等。任何情况下,播撒善良都是不分国界的。邵逸夫无疑对于中国在其他国家面前树立和平友爱的大国形象起了积极作用。
大家也许只知道邵逸夫捐献了6000座逸夫楼,但其实他所捐献的远远不止这些。多年以来,每逢灾祸,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邵逸夫都会捐献出上亿的港币,以此来为国家与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他曾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他从不曾忘记国家与人才,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便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慈善之路。
国家与人民也从未忘记他。1990年,中国发现了2899号行星,并将其命名为“邵逸夫星”,以此来代表邵逸夫先生对国民的贡献,赞许与肯定邵逸夫先生生平功绩,让全国人民以其为榜样。
上天眷顾善良的人。2014年,邵逸夫晚年不受病痛侵袭,寿终正寝,享年107岁,是全球最长寿的上市公司CEO。
启示
邵逸夫毋庸置疑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在自己的电影事业萎缩不景气时,他选择了转而投身慈善事业。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捐款的数量多少,而在于他能与他人共情,能在自己同样身居泥潭时,勇于向他人伸出援手。
而邵逸夫的伟大,还在于初心不改,从一而终。自他下定决心要走慈善之路时,他便从未放弃过。不论自己事业处于什么阶段,他都会试着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用行动证明,慈善不是给别人看的虚荣,而是为自己积德行善、为他人带来光明与希望的真诚。
邵逸夫先生,6000座逸夫楼,数十亿的捐款,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许许多多的大学之中,你或许都能看到逸夫楼的身影……尽管楼外牌子上的那个“逸”,可能少了一个点。
来源:纵古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