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是同学们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的乐园,然而校园暴力这颗“毒瘤”,不仅会伤害大家的身心,更会破坏和谐的校园氛围。守护校园安全、远离校园暴力,是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下面,就为大家普及防止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知识和实用应对方法。
校园是同学们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的乐园,然而校园暴力这颗“毒瘤”,不仅会伤害大家的身心,更会破坏和谐的校园氛围。守护校园安全、远离校园暴力,是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下面,就为大家普及防止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知识和实用应对方法。
明确法律边界 认清校园暴力本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这意味着,校园暴力并非“小事”,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必将受到相应的约束和惩处。
识破校园暴力“真面目”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则隐藏在日常相处中,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
1.肢体欺凌。这是最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比如故意推撞同学、拳打脚踢,或者强行抢夺他人的文具、零花钱等财物,这些行为直接伤害他人身体,性质恶劣。
2.言语欺凌。虽然没有肢体接触,但伤害同样深刻。当众嘲笑同学的外貌、成绩,辱骂他人,或者给同学取带有侮辱性的绰号,都会严重打击他人的自信心,造成心理创伤。
3.社交欺凌。这种欺凌往往带有“抱团”性质,一些同学会联合起来,故意排斥、孤立某个同学,比如不允许他加入集体活动、拒绝和他说话,让受害者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4.网络欺凌。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欺凌形式越来越常见。在社交平台发布诋毁同学的言论、恶意曝光他人隐私,或者把同学的照片P成恶搞图片传播,不仅侵犯他人权益,还会在更广范围内造成不良影响。
警惕校园暴力常见情形
在校园生活中,以下这些情形都可能属于校园暴力,大家要时刻留意。
1.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当面指责同学“没用”“笨”,肆意侮辱他人人格。
2.对同学进行反复的物理攻击,比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拉扯头发,甚至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危险物品伤人。
3.故意损坏同学的课本、文具、衣物等个人财产,还联合他人嘲笑受害者。
4.编造、传播关于同学的消极谣言和闲话,恶意中伤他人名誉。
5.用恐吓、威胁的方式强迫同学做不愿意做的事,逼迫他人服从自己的命令。
6.故意给同学制造麻烦,让其被老师误解、受到学校处分。
7.针对同学的体貌、家庭收入、国籍等进行讥讽、贬抑,伤害他人自尊。
8.以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行向同学索要金钱、零食、玩具等物品。
9.绘制侮辱性的图画、书写侮辱性的文字,以此羞辱同学。
守护校园安全 我们这样做
防止校园暴力,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大家要牢记“尊重他人、保护自己、主动互助”的原则,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1.不做欺凌者。同学之间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不能因为小事就动怒,更不能用拳头、言语或网络手段伤害他人。要明白,“以强凌弱”不是“英雄”,只会受到大家的唾弃和法律的制裁。
2.不做沉默的被欺凌者。如果不幸遭遇校园暴力,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与同学发生轻微矛盾时,要懂得谦让,避免冲突升级。上下学时尽量和同学结伴而行,不要单独走偏僻的小路。一旦被欺凌,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或家长,不要因为害怕而隐瞒,更不能“以暴制暴”,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在校外遇到欺凌,要及时大声呼救吸引他人注意,必要时可以假装顺从,拖延时间寻找机会拨打110报警。
3.不做冷漠的旁观者。当看到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不要置身事外。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主动上前劝阻,或者立即向老师、保安报告,为被欺凌者提供帮助。你的一次勇敢发声,可能会阻止一场伤害的发生。
校园安全无小事,青春成长需守护。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树立法治意识,对校园暴力坚决说“不”,用尊重和友善温暖校园,用智慧和勇气保护自己,让我们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校园时光!
来源:平安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