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3 年将AI First确立为核心战略后,蚂蚁集团在芯片赛道的布局明显提速,特别是近期,其一周内接连入股或增持了3家芯片企业,覆盖存储、端侧AI、智能网络等关键领域。
当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芯片的“算力之争”也越来越激烈了。
自2023 年将AI First确立为核心战略后,蚂蚁集团在芯片赛道的布局明显提速,特别是近期,其一周内接连入股或增持了3家芯片企业,覆盖存储、端侧AI、智能网络等关键领域。
即便短期投资收益受科技投入拖累大幅下滑,蚂蚁仍选择加码这一重投入、长周期的硬核赛道,其战略意图引发行业关注。
一周三动作:精准布局芯片细分赛道
蚂蚁集团的芯片投资布局从8月末进入了密集期,3次动作均通过旗下上海云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且精准锚定AI产业链的不同算力需求环节。
首先是8月26日,上海云玡首次涉足新型存储芯片领域,以1.87%的持股比例入股昕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昕原半导体成立于2019年,公司助攻的核心方向是ReRA 新型存储技术研发,业务涵盖AI存算一体IP、大模型加速方案及高性能系统级存储芯片。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已实现28nm/22nm制程ReRAM技术的量产商用,是国内少数掌握这一前沿存储技术并落地的企业,其产品已在工控等领域实现出货交付。
3天后的8月29日,蚂蚁将目光转向了端侧AI芯片赛道,投资上海烨知芯科技有限公司并持有其14.29%股份。
这家2025年5月才刚成立的初创企业,主打完全自主研发的高能效比NPU芯片,核心业务是为智能眼镜、智能手机、服务机器人等终端设备提供AI芯片及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直击当前端侧AI设备算力不足、功耗过高的痛点。
再来就是9月2日,蚂蚁又对智能网络芯片领域的云合智网(上海)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增持,持股比例从3.34%提升至3.68%。
作为智能网络芯片及配套软件服务的提供商,云合智网的产品直接关系到数据传输效率与网络架构稳定性,是支撑AI大模型训练、海量数据处理的关键基础设施环节。
从新型存储到端侧计算再到网络支撑,蚂蚁一周内的3次投资形成了覆盖AI算力从存储到计算再到传输的初步布局,投资标的既有具备量产能力的成熟企业,也有聚焦前沿方向的初创公司。
互联网大厂加码芯片投资已成为共识
蚂蚁密集加码芯片投资的背后,或许是AI First战略落地过程中日益迫切的“算力底座”需求。
随着AI技术在蚂蚁核心业务场景的渗透,从智能风控、个性化金融服务到企业级云计算解决方案,其对高性能、低延迟、高可靠的芯片支撑愈发依赖。
以AI大模型训练为例,其不仅需要强大的计算芯片,更需要高效的存储芯片实现数据快速读写,同时依赖稳定的网络芯片保障数据传输效率,三者缺一不可。
对此,蚂蚁投资部相关负责人此前曾公开表示“技术的前瞻性和稀缺性是评估前沿科技项目的核心标准”,而此次布局的三家企业均符合这一筛选逻辑。
昕原半导体的ReRAM技术正是前瞻性的代表。相较于传统的DRAM、NAND闪存,ReRAM具备读写速度快、功耗低、集成度高的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存储技术的重要方向,且目前国内外企业在该领域差距较小,具备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烨知芯的端侧NPU芯片则契合稀缺性需求。当前的端侧AI设备爆发式增长,但高能效比的自主可控NPU芯片供给仍较为紧张。
而增持云合智网,则是为了夯实AI应用落地的“网络底座”,保障数据传输的高效与安全。
此外,从行业趋势来看,互联网大厂加码芯片投资已成为共识。
就在前不久,字节跳动已通过旗下公司入股了昕原半导体,百度、腾讯等也在AI芯片领域有持续布局。
收益承压下的抉择,短期投入与长期壁垒
尽管芯片投资的战略意义显著,但短期内也无可避免地给蚂蚁的利润表现带来了压力。
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当期来自蚂蚁的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为15.47亿元(阿里采用延后一个季度核算该部分收益的方式),较去年同期的39.16亿元大幅下滑了60.5%。
财报明确指出,收益下滑主要源于蚂蚁“对新增长举措和科技的投入,以及若干投资的公允价值下降”。这意味着,包括芯片在内的前沿科技领域重投入已直接影响到短期利润表现。
即便如此,蚂蚁并未收缩芯片赛道的投资步伐。从行业规律来看,芯片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强度大和回报周期慢的特点。
也就是说,短期内很难看到直接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掌握核心芯片技术或绑定优质芯片资源,将成为企业在 AI 时代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蚂蚁而言,或许当前的芯片投资既是践行AI First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行业竞争的前瞻布局,短期的投资收益下滑更像是战略布局过程中的“必要阵痛”。
一方面,金融科技业务的智能化升级离不开算力支撑,自主可控的芯片资源能保障业务稳定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随着AI产业规模扩大,芯片领域的投资本身也具备潜在的财务回报空间。
尽管前路仍有不确定性,但押注芯片这一“算力底座”无疑是蚂蚁为抢占未来AI竞争制高点下的一步先手棋。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来源:明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