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后父亲看后哈哈大笑,妙懂他的“诗意”,而父亲的朋友好奇看了一眼,竟然大为惊艳,一定要把女儿嫁给他。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早慧的神童,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诗,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比如东晋才女谢道媪七岁时就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展露惊人的文学天赋,唐朝骆宾王七岁时所作的《咏鹅》更是传颂千载……
民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小神童,同样在七岁时写下一首诗。
目的很功利,是向父亲索要生活费,可是表达却很委婉,全诗20个字只字不提钱。
最后父亲看后哈哈大笑,妙懂他的“诗意”,而父亲的朋友好奇看了一眼,竟然大为惊艳,一定要把女儿嫁给他。
那么,这位神童究竟写的什么诗?他长大后果然成才,还是“江郎才尽”?后来真的娶到对方女儿了吗?
这个神童,就是黄侃,是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的十八世孙。
虽然祖上显赫,可是黄庭坚的风光荣耀到了黄侃这一代开始走向没落了。
其实刚开始黄侃还是当过两年无忧无虑的“少爷”的。
黄侃的父亲黄云鹄曾官至清朝二品大员,而他又是父亲67岁时生下的“老来子”,自然十分宝贝。
不过黄侃没享几年福,父亲的官就越做越小。因为他为官清廉,不慕权贵,有“黄青天”之誉,被晚清腐败的官场所不容,最后被打压得只好辞官隐退。
因为黄云鹄当官时太清廉自守,也没攒下什么积蓄,这下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又断了,生活一下子就困顿起来。
黄云鹄刚开始还保留着二品朝臣的自矜和骄傲,后来看家里实在捉襟见肘,只好放下架子去江宁做教书先生,而黄侃和母亲则留在老家。
父亲外出挣钱养家了,可时不时会忘了给家里寄送银钱,黄侃母子苦不堪言。
黄侃七岁时,有一次看到母亲叹息家里就要没米下锅了,于是黄侃打算写信给父亲提醒:爹,该打钱了。
可是身为人子,直接要钱显得有些无礼,而且效果了了,保不准下次父亲又忘记了。
于是,小黄侃决定写一首隐晦的“讨钱诗”让父亲会意。
不久后,黄云鹄接到家信,上面只有20个字,没有一个字提到钱,却告知了他家里的难处:
父作盐梅令,家存淡泊风。
调和天下计,杼轴任其空?
整首诗的意思是,父亲你曾在朝中手握重权,但是却并没有假公济私,留下淡泊名利的家风。父亲整天忙着家国大事,难道就任由家中家徒四壁吗?
“父作盐梅令”中的“盐梅令”指的不是官名,而是指国家所需的人才。
《孔安国传》中提到“盐咸梅醋,羹需卤醋以和之”,这里是将治国比作和羹,朝臣之于帝王就像是盐梅之于和羹,能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平天下。
而“杼轴任其空”则出自《诗经》:“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指生产废弛,一无所有。
黄侃这首诗引经据典又委婉告知父亲家中的难处,可谓“文雅要钱”的典范。
黄云鹄也是饱学之士,看过儿子的诗后立刻心领神会,只是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为自己的疏忽造成家里的困境而愧疚,一方面又因为儿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思而骄傲。
收到信时,黄云鹄的好友王鼎丞恰好在旁边,也好奇地欣赏起黄侃这首诗,顿时惊叹不已,觉得此子长大后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于是,王鼎丞立刻拍板要把自己小女儿王灵芳嫁给他。就这样,因为一首“讨钱诗”,黄王两家订下了娃娃亲。
后来,黄侃十三岁那年,父亲黄云鹄就去世了,但王鼎丞信守承诺,五年后如约把女儿嫁了过去。
看来这老丈人对才华横溢的黄侃还真的是十分看好,不过他只看对了一半,黄侃后来果然成了民国大才子,与章太炎、刘师培被后人称为“国学大师”,可是他也是一个把“才”和“渣”都发挥到极致的才子。
他在家中已有妻子的情况下,又去追求同样在北大任教的黄绍兰。而在黄绍兰怀上孩子后,黄侃竟然又移情别恋另外的女学生。
与家庭决裂后又被黄侃背叛,崩溃的黄绍兰最后自缢身亡。
据说,“风流”的黄侃共用假名字结了九次婚,一生都在玩着始乱终弃的“感情游戏”。
当初被一首小诗折服的王鼎丞大概绝想不到这样的结局:自以为给女儿“抢”到一位绝世才子,其实却是预定了一生的痛苦。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