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的乡村画卷中,新农人的培养和发展正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开展农村思政教育,加强价值引导,是促进新农人扎根乡村,成长为真正“兴农人”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新农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新
在新时代的乡村画卷中,新农人的培养和发展正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开展农村思政教育,加强价值引导,是促进新农人扎根乡村,成长为真正“兴农人”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新农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新农人坚定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为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贡献力量。
打造特色阵地,夯实铸魂强基的“精神堡垒”。首先,要充分整合乡村现有资源,构建沉浸式思政教育空间。挖掘农村的历史遗迹、传统农耕文化等教育素材,打造生动的育人环境。这些历史资源承载着乡村的记忆与文化,以此为媒介开展思政教育,能让新农人切实感受到乡村的厚重底蕴,激发其对乡土的热爱,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担当。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思政教育阵地。搭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农业政策、先进农业技术背后的创新精神以及优秀新农人的奋斗故事。利用VR等新兴技术,搭建红色场馆、脱贫攻坚示范村等虚拟场景,使广大农民直观感受党的政策成效,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再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共建思政实践基地。通过合作,高校师生可以深入农村,与新农人共同开展调研、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既能让新农人接触到前沿理论知识,又能使高校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培养出真正适应农村发展需求、有理想有担当的“兴农人”。
构建宣讲矩阵,激发宣讲人才的“一池活水”。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土宣讲人才是搭建宣讲矩阵的重要举措。农村地区不乏熟悉本地风土人情、掌握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乡土能人。因此,可以邀请这些有着丰富种植、养殖经验且善于表达的农民组成“乡土专家宣讲团”,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历,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向新农人讲述农业生产中的实用技巧及背后蕴含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神。同时,挖掘乡村中的老党员、老干部,成立红色故事宣讲队,以他们对乡村发展变迁的亲身感受,讲述乡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新农人建设家乡的热情;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部专业力量,为宣讲矩阵注入新活力。农业院校应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到农村宣讲,结合前沿的农业知识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新农人解读最新的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农业政策法规,拓宽新农人的视野,提升其知识储备。此外,完善宣讲人才激励机制,招募优秀的返乡创业青年加入宣讲队伍。对于表现突出的本土宣讲人才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对于外部专业宣讲人员,则应提供合理的报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们在乡村开展研究、实践等活动提供便利,让他们愿意长期投身于新农人思政宣讲工作。
扎根群众沃土,擦亮农村思政的“乡土本色”。群众是乡村思政铸魂工程的参与主体,群众的创造力是思政教育工作不断优化改进的源头活水。广大群众身处农村一线,在学习及劳动中能够产生大量真实且宝贵的反馈,进而源源不断地为思政教育工作输送精神养分。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是必然之举。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开展村民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农村各个角落,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题,如农产品销路不畅、新技术难以掌握、政策把握不清楚等。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在身心方面的需求,如提升文化娱乐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和家庭氛围等。只有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思政教育才能有的放矢,紧密结合实际,为农民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引导,让新农人切实感受到思政铸魂的力量。同时,运用群众语言是让思政教育接地气的重点。摒弃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用农民群众日常交流的大白话、顺口溜、方言俚语等进行宣讲,能够贴近群众生活,迅速拉近讲师与农民的距离,让新农人更易接受和理解思政知识。譬如,在讲解农业政策时,可以把政策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方便其记忆理解;讲述乡村全面振兴理念时,用本地熟悉的事例作类比,强化新农人“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观念。长此以往,思政教育必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乡村地区落地生根,彰显“乡土本色”。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2023LSZ078〉〈2023MSZ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