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东追忆刘书民先生:他打开了我领略大山大水的豪迈胸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09:09 1

摘要: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刘书民先生负责给我们上“城市山水写生”课程,当时我就注意到,虽然是在越秀山写生,但他的画法跟我印象中的岭南画派很不一样。后来得知刘老师早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从刘文西、何海霞等先生,他将长安画派的一些画风带来了岭南,当时那种侧锋大笔墨、

刘文东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又到一年清明节,这时候最让我追忆的是刘书民先生,他既是我的硕导,也是我人生视野的开拓者、引路人。

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刘书民先生负责给我们上“城市山水写生”课程,当时我就注意到,虽然是在越秀山写生,但他的画法跟我印象中的岭南画派很不一样。后来得知刘老师早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从刘文西、何海霞等先生,他将长安画派的一些画风带来了岭南,当时那种侧锋大笔墨、色墨交融的雄浑风格在岭南是极为少见的。刘书民先生作为洛阳人,有着北方汉子(相较于岭南)的豪迈,而且他在西北有过学习生活的经历,更是融入了西风的“烈”;因而,这些特点跟岭南画法中的细腻温润完全不一样。我当时是有点不太理解,但看着他画画又很让人着迷。

■刘书民速写

可能也是缘分使然,在一次跟随高研班到太行山下乡写生中,我与刘老师有过更多的接触。他给高研班学生讲中国画写生所需要注意的各种观察与获取的方法以及基础,第一次看刘老师的速写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刘老师的画作在我印象里都有着一种浩然之气,很有北方画派的豪迈,但他画速写却画得很精细,很丰富,这与他日常的形象与画风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他跟我说速写画得如此细腻,就是在研究山体的骨骼结构,分析并归纳对象的脉络规律;写生是一个收集素材并形成自身认知的积累过程,所以一定要以严谨的态度去精细研究、对细节与整体之间进行大胆取舍、概括,只有当自己充分理解了大山的结构进而对山岳的形神有了更深感悟之后,泼墨挥洒才有底气,创作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刘老师认为,研究性的速写实际上就是一次对景创作的过程,是不可以马虎的。这一点对我影响至今,我每一次带学生的下乡写生,都以身作则地以速写作为第一门课程,而渐渐所形成的速写风格,也主要是受他的影响。

也许是当时我的表现也给刘老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回来后便通过其他老师询问我,是否愿意考他的研究生。那是1998年。

第二年,我顺利成为了刘老师的研究生,在对传统的学习上他一如既往地让我研究宋元画作,临摹了董源《夏山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以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作品。但在引导我写生的学习上却与其他老先生的教法不太一样,他要我对李可染先生的写生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似乎有意让我的画面往北派风格靠拢。2000年8月,他带我们研究生一行到西北,兰州、嘉峪关、武威、敦煌、阳关、玉门关、祁连山一路下来让我视野完全打开。他让我现场感受西北山脉以及高原的恢弘气魄,这对于我在广州长大的人来说,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此前对大山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常常让我们练胆量、拓胸襟,还特别提到学习必须“远交近攻”。提醒我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这样才能补足自己在艺术以及眼界上的各种短板。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河南到西北,从西北到广东。他这一点给我很大的启迪,也为我后来博士阶段研究唐卡埋下了一颗种子。

刘书民老师上课很有趣,他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从故事引入到作品的讲解。而且他对于作品介入商业是持鼓励态度,鼓励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学术展览,一条腿走商业市场。因为画画需要经济支撑,只有解决了日常生活所需,艺术才能走得更远。

刘书民老师的粗中有细、收放结合的治学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他要求我们一旦从事教学工作,就得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身作则不可马虎,因为教学是传播、传承,讲究的是态度、方法和严谨性;但个人创作则要敢于迈步、敢于试错,必须大胆甩开,敢于否定自己之前的束缚。

可以说,刘书民老师既拓宽了我对北派山水与大西北的视野,打开了我领略大山大水的豪迈胸怀,也改变了我作为教师对艺术创作与教学方法的认知——开放、严谨、包容。

因此,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以此再次缅怀刘书民先生。

来源:新快报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