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红统”,台大教授苑举正说道。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解密苑觉非苑举正父子两代人接力回大陆探亲的往事。
“我是红统”,台大教授苑举正说道。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解密苑觉非苑举正父子两代人接力回大陆探亲的往事。
苑觉非,1912年9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柳楼村。抗战期间,任汶上县县长,和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团长杨勇一起抗日。在天津被日本侵略者打了一记耳光,这让苑觉非屈辱难忍。抗战胜利后任济宁华光中学校长。1948年至1949年任烟台联合中学训导主任,是校长张敏之的左膀右臂。
济南战役打响,国军中将指挥官王耀武战败被俘。
1949年,负责青岛军事的刘安琪接到密令,撤离青岛,前往台湾。于是9万山东人随刘安琪撤退到台湾,黄埔三期同学吕魁文少将带着女儿一同前往。
苑觉非随学校校长张敏之自广州到澎湖教书,任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教务主任,国民党征学生兵,张敏之校长坚决反对,被残忍杀害,澎湖713事件爆发了,苑觉非临危受命,被推举为校长,由于学校经费短缺,经营困难,被迫带领学生搬迁学校至彰化县,成立员林实验中学(现在的崇实高工),受到蒋经国褒奖,来到教育部当编审。
后来在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迎娶山东老乡吕魁文的女儿,岳父吕魁文是滨州市惠民县何家坊小吕庄人,黄埔三期并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北伐时任第十七军第二师、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后来官至台防务部门少将参谋。苑觉非与孔庙奉祀官孔德成有很好的私交,著有《孟子大义》,学生桃李满天下,学生介文汲最为两岸所熟知。
婚后不久的1960年3月28日,在台北县眷村苑家长子举正出生了,几年后小儿子举民出生了。这是按照苑家传统,以字辈季体广正举文承兆祥弘给孩子取名。
苑举正、苑举民两兄弟年幼时,先随父亲迁入刚盖好的道南新村,村里的山东人很多,一住近20年,儿时受到的教育是“做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苑觉非的学生和亲友都会赠送月饼礼盒,收音机广播剧会适时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大街小巷的糕饼门店随处可见月饼广告,有人来家中做客,大家相约屋顶一起赏月,在秋高气爽中喝酒,吃饭,烤烤肉,聊家常,追忆祖国大陆的家人和生活。山东人过年必吃饺子,母亲请下家谱轴子。由于道南新村进行部分改建,这时苑家迁入化南新村,
品学兼优的苑举正不负众望,1981年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本科毕业,1983年赴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系院攻读哲学,1984获得哲学学士,1988获得哲学硕士,继续攻读哲学博士。
80年代末,两岸恢复民间交流,蒋经国开放大陆探亲,1989年苑觉非迫切盼望回到山东老家,找到留学比利时读博士的长子苑举正,向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递交了返乡申请。使馆工作人员问苑觉非多久没回大陆,苑觉非用山东话答,‘有40年了’,说完叹了口气。”手续办得相当顺利,父子二人从布鲁塞尔起飞,落地上海,78岁的苑觉非几经辗转,终于回到阔别40年的老家山东宁阳县柳家楼村。担任老师的苑觉非很受乡里尊重,刚到村中,有乡民备好文房四宝,请他题字。苑觉非逢人就打听当地“许家桥”的白酒品牌。
儿子苑举正则独自一个人来到母亲的老家山东省惠民县何家坊小吕庄,亲自看看妈妈成长的地方。
又带着一本刘鹗写的《老残游记》在济南寻找“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历史记忆。
2011年苑觉非怀着对家乡的无尽思念过世,享寿99岁。
1995年7月,苑举正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毕业,返回台湾,娶了公务员妻子。
先后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台湾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所副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务,
2005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任系主任,教授课程有科学哲学、英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哲学概论。
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政治哲学、欧陆哲学、哲学概论。发表论文40余篇。
工作之余,在台湾媒体通过演讲以及撰文的方式,推广哲学教育,提升社会素质,希望透过各种普及哲学的方式,让国人发现哲学的重要性。
弟弟苑举民,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生化博士,台湾铭传大学生物科技副教授。
苑举正,苑举民弟兄俩
2018年5月21日,苑举正应邀来到佛山博研商学院演讲。演讲主题《从哲学的视角看金融》。
2020年1月22日,武汉封城前一天,戴口罩从广州坐高铁到香港,从香港返回台北。
有一次,苑举正在台湾大学课堂上教授《怀疑论》,叫起一位女生,先问她是哪个专业的。
女生答道:“我是生物工程系的学生。”
紧接着又问道:“你是哪的人?”
女生答道:“我从大陆来。”
苑举正教授听到后,顿时眼放光芒,并加重了语气,
说:“非常好,祖国来的!”
“非常好,感动得不得了,我喜欢!”
随后他示意女孩坐下,然后接着说:
“讲话需要勇气,但勇气并不是忘掉礼貌,不是忘掉表达时候的高雅,言谈之间,凸显的是你的教育程度,不要忘记这件事。”
当这段视频传播到网络上之后,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人们这才注意到,苑举正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两岸国学中心的主任,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还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开展两岸学术交流。
苑举正说:“大陆就是我的祖国,我甚至不认为只是我的祖国,而是我们的祖国。”
2021年3月底,向台湾大学递交请假条,为6月去大陆参加学术研讨会提前做足了准备。
6月13日,取得了72小时之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后,从台湾桃园机场乘飞机到上海浦东,决定大陆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待了99天,在上海的酒店接受隔离期间,苑举正接受了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专访。
7月7日,在个人社交账户上发视频,分享自己接种新冠疫苗以及隔离的感受。在视频中向网友“道歉”:“我错了,台湾没有普筛,在台湾做一次核酸检测就花了7000块新台币,相当于1600多元人民币。可大陆做核酸检测都是免费的,这就是差距。”针对新冠疫情,他认为,“台湾需要的不只是新冠疫苗,更需要思想上的疫苗”。
怒斥台湾地区防疫负责人陈时中,说陈时中根本不配当官,而且丝毫不关心有病史患者的感受。
苑举正表示:“我现在开始对民进党宣战,他判我死刑,我也判他死刑,太严重了嘛!”
8月4日,苑举正来山东省曲阜市参访交流,市委统战部一级主任科员吴英民陪同活动。
2022年5月20日,苑举正表示,美国不可能放弃民进党来支持朱立伦,这点朱立伦一定要了解。
苑举正特意向台湾大学请了长假,开始在大陆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和游历。
9月,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的帮助下,苑举正联系到了生活在济南、33年未曾见面的亲人。
他与堂弟苑举成、侄女苑素君重逢,手挽着手走在大街上。
与堂兄弟举社、举成、举方促膝交谈,拉起了家常。
由于举月闯关东,这次没有见到。
堂侄文谦、文谟、文力匆匆赶回家拜见伯父,
苑举正拿出父亲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语带哽咽诉说着父亲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随后走访了山东青岛、济南、济宁、泰安、淄博等地。
来到父亲执教的济宁华光中学参观访问,受到了校领导的热烈欢迎。
来到黄河边上,捧着黄河水说道:“爸爸妈妈,正儿回来了……”诉说着对家乡的思念。
来到黄河边
他带着摄像机,行走在山东城市乡村的名胜古迹间,
真实记录自己在山东的所思、所想、所悟和所行。
登泰山
堂弟苑举社,每周洗肾,做透析,因为是台眷,所以医疗费报销。苑举正对大陆医疗赞不绝口。
和堂兄弟们握手告别
又去北大拜访了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班同学赵敦华教授。
苑举正在个人YouTube专门发了一段视频谈及自己的感受,说大陆进步太快了。
他在福建乘坐高铁,眼见人们一个个都在手机扫码进站,就他一个人拿着票在那站着,很落后的感觉。希望母亲在天之灵能够知道国家的进步。
应邀参加“2022临淄齐文化节”,说《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拍得非常好。
2023年6月17日下午2:30,举行第十五届海峡妇女论坛开幕式暨主旨论坛。
论坛上苑举正播放了去年拍摄的一段寻根视频,
深深感染了在座的嘉宾。他以《从“源”谈谈我对家乡的爱》为题,讲述着自己与家乡的故事。
谈到参加海峡论坛的感受,表示看到光与希望!
一盏补光灯45度斜照向整洁的办公桌,后面贴墙立着满是书籍的两个柜子。
这就是苑举正台大的办公室,在这里录制了大量视频,阐述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话题的看法。
他在台大创新教学教育平台 Coursera 开设的公开课《活用希腊哲学》,获全球数十万华人蜂拥选修,并经常受邀至各大学、学生社团与社会团体举办讲座,
也充分利用网络与电视媒体,如「TED × Taipei」、财经电视频道,发表理念,希望透过各种普及哲学的方式,让大众发现哲学的重要性,体认哲学思想的价值,精研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台湾知名谈话类财经栏目《57金钱爆》特邀嘉宾,和东森电视台主持人杨世光侃侃而谈,上海仟和亿网络平台《金钱爆》特邀嘉宾、言起投资网时事评论专栏作家。
著有《求真》《哲学六讲》、《索罗斯的投资哲学》、《所有做投资的人都应该要读哲学》《个人与社群之间的连结》等书。
B站平台上就收获了逾60万“粉丝”和近4000万次播放量。
他通过弹幕和评论,看到大陆网络讨论的积极向上,也从中感到哲学是活的学问。
在看了《哪吒2》后感慨万千,想起当年与母亲分别的场景。
在《龙行天下》的节目当中,唐湘龙专访苑举正:谈上月初湖南之行,谈和平统一,谈两岸,谈国际局势。
12月,他来榕参加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两岸科创社区揭牌仪式。
时隔近半年,他再次受邀来榕,这一次见证了两岸科创社区交流服务中心投用,服务中心配套了两岸科创金融港、台青人才。
19日,苑举正对福州的评价冲上热搜。当天,他和30多位台湾名校师生结束为期两天的福州之行,在返程路上,大家纷纷感叹收获颇多。
2024年7月11日,苑举正教授一行到访烟台二中参观交流,烟台二中相关负责人陪同参观。
在显德楼报告厅,苑举正教授为正在参加公益学科体验营的新2024级新生做了一场即兴报告。讲述了自己特别的成长经历,是一位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的山东人。提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对自己人生际遇的影响,教育同学们珍惜父母教诲、努力求学报国。
来源: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