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光漫染未央湖,有一座学府正在此抽枝展叶。1958年她诞生于首都北京的怀抱,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3月,三百余名教职工师生背起书箱和仪器,将她的根脉种进陕西蓬勃的春天。星星点点的希望,在渭水之畔氤氲成不灭的灯火,如今,她的名字广为人知——这就是
春光漫染未央湖,有一座学府正在此抽枝展叶。1958年她诞生于首都北京的怀抱,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3月,三百余名教职工师生背起书箱和仪器,将她的根脉种进陕西蓬勃的春天。星星点点的希望,在渭水之畔氤氲成不灭的灯火,如今,她的名字广为人知——这就是陕西科技大学。
197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陕科大前身)300余名师生携带教学设备,跨越1100公里迁至陕西咸阳。他们用土坯筑校舍、以油灯代日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书写了“不因条件艰苦晚开学一天、少上一门课、耽误一个实验”的教育传奇。
陕科大人“不等、不靠、不要”的劲头,为轻工高等教育播下了火种,也谱写了独有的“三创两迁”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时至今日,绵延的“三创两迁”精神根系,仍在无形滋养着陕科大的每片新叶。
每当新生入校,参观我国第一所以轻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周恩来总理命名的镇馆之宝“丰足”牌火柴铜印版,西迁史料中泛黄的油印试题、手写教案和黑白老照片,都成为跨越时空的“教具”。每到西迁纪念日,学校举办的丰富纪念活动和展览,都将这份精神的火种播撒在当下,照亮科大师生的前行道路。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
2024年“西迁纪念日”,新老两代陕科大人共话西迁精神
从1970年响应国家号召西迁,到如今成为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和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科大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姓党、爱国、为人民”的红色基因。如今,学校将这面旗帜赓续高扬,在科技前沿矗立起属于陕科大的精神坐标。
西迁故事、“三创两迁”的精神不仅镌刻于校史,更化作引领未来的强劲东风,驱动着陕科大人在奠基、复兴、腾飞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从前辈奠基的学科基础出发,学校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布局,积极寻求学科交叉融合,另辟蹊径,推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去年7月,陕科大第5个ESI全球前1%学科诞生,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生态学“并驾齐驱”,同时有3个学科已迈步前3‰。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陕科大新增材料与化工、设计、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经济、知识产权3个硕士点,“四新”学科建设格局基本形成。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科布局的持续优化,为重大科技成果的持续产出构筑起坚实的底座。曾经,陕科大潘津生、魏世林、章川波等西迁前辈不畏艰苦,钻研不息,十年间斩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如今,学校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国民经济主战场、生命健康,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6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77项。(数据截至2024年12月)
陕科大10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当实验数据跳出论文页脚,化作惠及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品与技术,科技创新的价值才真正完成了闭环。学校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连续5年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前50强,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获批陕西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高校。
深度融入陕西高质量发展“秦创原”科技创新总平台,学校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一院一市”校地合作,先后成立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17个,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
《中国教育报》报道陕科大深入实施“一院一市(区)战略”
如果说西迁是陕科大在火热年代的壮举,那么西迁群体就是扛起这份担当的脊梁。其中,一批“西迁名师”的身影格外清晰:
造纸专业创建人曹光锐、硅酸盐专业创建人游恩溥,为我国轻工机械专业做出贡献的轻工业部工程师曾广寿、80岁高龄仍倾心培养皮革专业急需科技人才的“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潘津生,还有为食品工程和发酵专业四处奔波的“大先生”田家乐……他们化身“火种”,烛照着“向西、向远方”的浩浩征途。
时光流转,昔日的智慧火种已然燎原,更多名师大家加入了“与陕科大同行”的队伍,以更加璀璨的学术光辉照亮未来。
目前,学校15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杰青”“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百余人,去年一年内就有25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1个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同时,他们也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至今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5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
实验室里,他们潜心科研,向着科技前沿奋勇攀登;三尺讲台上,他们以身为范,引领莘莘学子逐梦前行。
陕科大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致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下,新一代“陕科大人”的成绩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熠熠生辉。
近年来,学校学子在各类竞赛场上大显身手,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400余项,捧得“挑战杯”全国优胜杯,展现了新时代陕科大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采。
学校2024届本科生总体升学深造比例为36.9%,不少优秀学子被推荐至“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深造,也有一些走上工作岗位,与18万余名学长学姐一道,在各个行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陕科大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首捧全国优胜杯
从首都到长安,从过去到未来,每一代陕科大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回答着“强国建设,科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探索,都记录着对西迁精神和“三创两迁”精神的最好诠释,而一个个播撒于热土中的希望种子,也都将在春风中萌芽生长。未来,它们又将迸发出怎样的能量?请与陕西科技大学一起,拭目以待!
素材来源:陕西科技大学官微/新闻网、陕科大轻工业博物馆、陕西日报等
来源:陕西科技大学招生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