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春的沂蒙山,村头那家老小卖部却热闹非常,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最近沂南法院的一桩案件。
初春的沂蒙山,村头那家老小卖部却热闹非常,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最近沂南法院的一桩案件。
这个案子的原告,是这个村里的一位大爷,他名叫“支付宝”,而他要告的就是支付宝这个手机应用背后的人——马云和他的集团。
大爷不仅告了马云,还向他索赔一百万,那么,这个案子最后如何了?“支付宝”大爷告赢了没有?
在山东沂南的一个小山村里,支家有着一个独特的传统:每一代人的名字都紧跟着家族的辈分。
但这个传统延续到支大爷这里,却给他带来了无数的不便和尴尬,支大爷名叫“支付宝”,乍一听似乎很吉利,充满着父母对他一生富贵安稳的美好祝愿。
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农村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独特,父母为他取名时,或许只是想要一个顺口、寓意美好的名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支大爷在村子中央的小道边盘下一间不大的铺子,摆上几排货架,挂起一块手写的木牌,标志着他那间杂货铺正式开张。
说它是“杂货铺”,其实更像是村民们的生活中心,日常的洗发皂、酱醋盐、针头线脑,甚至是农忙时节用的小农具,样样都能在这里找到。
支大爷也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商人,遇到老邻居没带够零钱,他常常笑呵呵地摆摆手:
“先拿回去用着,回头再说。”
正因为这份实诚,他在村里的口碑极好,连隔壁几个村子的人都愿意绕点路来他这买东西。
每逢赶集的日子,他的小店门口总是热热闹闹,老人们搬着小凳子坐着聊天,小孩们蹲在门槛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糖果罐子。
那时候的支大爷,日子过得虽不奢侈,却也算得上惬意,每天清早天微亮,他就会起床备货,把铺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太阳升起来时,他已经站在门口,等着第一波顾客上门。
一个普通的午后,一位背着旅行包的年轻人走进了这间熟悉的小铺,支大爷正在屋里整理货物,年轻人环视了货架一圈,选了些零食和矿泉水,走到柜台前,笑着问:
“老板,可以用支付宝吗?”
支大爷愣住了,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小伙子怎么知道他叫“支付宝”?
他的眼神里透出一丝迷茫,年轻人见状,又重复了一遍:
“我说,用支付宝结账行吗?”
支大爷依旧没反应过来,下意识说道:
“我就是支付宝啊,要怎么让你用?”
意识到彼此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误会,年轻人只得从兜里掏出手机,点开那个蓝色图标,晃了晃屏幕,解释道:
“大爷,这是个手机付款软件,支付宝。”
这一下,支大爷总算明白过来,从那之后,他便开始留意周围的一切。
他发现,街头巷尾的招牌上,商铺的收银台上,甚至电视广告里,到处都充斥着“支付宝”三个字,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和这个全国知名的支付平台竟然重名了。
起初支大爷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毕竟,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村庄,周围的人也大多不太懂得网络的概念。
但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快捷支付的普及,支大爷村里的人也都了解了支付宝这个手机应用。
从此以后,每当有人提到支付宝时,支大爷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提及。
特别是亲戚们、邻里乡亲,甚至村里的小孩,大家渐渐把这个名字与现实中的支付工具联系在一起。
而支大爷的名字,也开始成了他们口中的谈资,支大爷开始意识到,和那个流行的手机应用重名,似乎真的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曾经独一无二的名字,如今俨然变成了全民熟知的流行词,转眼间,一年过去,春节时,亲戚朋友回村团聚,年轻人个个拿着手机扫码抢红包。
支大爷坐在屋角,看着孙子一边喊着“快扫支付宝红包”,一边拿着手机晃来晃去,心里五味杂陈。
他不是不理解技术的进步,也不是怪孩子们没礼貌,只是觉得自己那陪伴了一生的名字,好像不属于自己了。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当人们张嘴闭嘴“支付宝真方便”“支付宝太能薅羊毛了”的时候,支大爷总有种自己被当众评论的错觉。
他试着说服自己别往心里去,但有些情绪,是无论如何也压不下去的。
尽管大多数村民还是对他保持尊重,但每当他听到“支付宝”三个字时,那种莫名的尴尬和无奈总是油然而生。
虽然村里的人对他并没有恶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开始注意到他这个特殊的名字。
他的店铺,逐渐成了一个不期而至的“网红打卡点”,有些年轻人特意前来拍照,有些人甚至在网上直播与“支付宝大爷”的合影。
这一切让支大爷感到十分困扰,他只不过是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谁曾想自己的名字竟然成为了媒体的宠儿。
支大爷依然坚守着小店,但随着人们对他名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件事已经开始影响他的日常生活。
告上法庭又是一年初夏,支大爷坐在店铺门口的藤椅上,看着那些不请自来的“访客”,或举着摄影机,或拿着手机直播,一口一个“网红大爷”,他心里说不出的烦躁。
起初,他只是想远离这些外界的打扰,他不想被当成谈资,也不愿看到自己孙子因为爷爷的名字成了别人口中的笑柄。
直到有一天,邻居的话启发了他:
“你这名字人家都拿去做生意了,你说说,有没有可能算侵权啊?”
支大爷一愣,随后陷入了沉思,几天后,在儿子的陪伴下,支大爷走进了当地法院。
他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民事起诉状,被告赫然写着:阿里巴巴集团。
他起诉的理由也简单明了:因“支付宝”名称的广泛使用,严重影响了他本人的名誉与正常生活,请求法院判定侵权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一百万。
消息一出,整个小镇为之一震,支大爷在村子里一向是勤恳厚道的形象,如今竟然“状告马云”,但没人知道,这位看似固执的老人,其实只是想要一个尊重。
随着法院立案,新闻媒体迅速聚拢过来,网络上热搜不断,标题一个比一个劲爆:
“支付宝告支付宝?”
“老农民怒告互联网巨头”
“真名支付宝的大爷,不堪困扰起诉阿里”
网友议论纷纷,支持者和质疑声齐飞,有人替支大爷鸣不平,也有人冷嘲热讽,说他“为了出名故意炒作”。
庭审那天,支大爷穿着他唯一的一套西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法庭上,面对坐在被告席上的律师团,他神情坚定,轻声说:
“我这个名字,从我出生那年起,就陪我走过了六十年,我从没做错什么,也没要人给我一个亿,我就想过我自己的日子。”
阿里巴巴方面代表发言简洁而有礼,他们强调:软件名称与个人姓名相同并不构成侵权,尤其在“支付宝”作为注册商标已合法存在的前提下,并未侵犯原告的个人权利。
法官也进行了耐心释法,讲解了“名誉权”与“商标权”的区别,支大爷听得似懂非懂,但他也逐渐明白,这场官司,可能不会如他所愿。
果不其然,判决结果很快下来:驳回诉讼请求,不构成侵权。
这场风波虽然以败诉告终,但它远不止一纸判决书那么简单,支大爷那颗寻求公平的心,虽未获得法律上的胜利,却在舆论中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合作共赢经历了那场名为“支付宝诉支付宝”的闹剧后,支大爷继续经营那间杂货铺,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就此恢复平静。
某个平静的午后,支大爷的店里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是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他开口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支大爷,您好,我是阿里巴巴的市场部经理,陈亮。”男人微笑着伸出手,“我这里有一个提议,想与您商量。”
经过一番简短的寒暄,陈亮开始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
“我们想与您合作,如果您愿意,我们可以将您的店面打造成支付宝的官方体验店,您不仅能获得一些资金上的支持,还可以享受到我们技术团队的帮助,让您的小店更加现代化。”
支大爷听得一头雾水,虽然他并不是很懂“体验店”是什么意思,但听到“资金支持”和“技术帮助”几个字眼,他的内心不可避免地激动了起来。
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虽然他并不指望大富大贵,但如果能让日子过得稍微轻松一点,自己也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享受晚年。
不过,支大爷的心里依然有着一丝疑虑:
“这和我那起官司没关系吧?如果是借我名字来做宣传,恐怕我还是不愿意。”
陈亮一笑:
“我们并不是想利用您的名字,而是希望通过合作,帮助您的小店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发展,我们会尊重您的个人意愿,也承诺不会做任何您不愿意的事情。”
经过一番详细的沟通,支大爷终于接受了这个提议,他签下了合作协议,开始了自己人生中一次从未想过的商业转型。
合作开始的第一步,是对支大爷的店铺进行重新装修。
陈亮带着一支团队来到村里,帮助支大爷更新了店内的设施,安装了最新的支付系统,甚至为他购买了一些与支付宝相关的宣传物料。
店里被整洁而现代化的风格装点一新,一块闪闪发亮的标牌上,写着:支付宝体验店。
改造后的店铺引来了更多年轻人的光顾,支大爷的店铺成了一个新的“打卡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支大爷开始慢慢接受这种变化,在支付宝的帮助下,他的店铺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甚至自己也学会了使用支付宝买菜、买日用品。
此时的支大爷,已经不再是那个因为名字被误解和嘲笑的老人,他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符号。
来源:钎城墨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