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佳琦在直播间嘲讽消费者“工资不涨是因为不够努力”时,或许没想到这句话会像一颗深水炸弹,炸出无数打工人的集体创伤。几乎同一时间,海底捞服务员因高强度表演“科目三”舞蹈导致膝盖受伤的新闻登上热搜,网友评论一针见血:“这年头,连跳舞都得拼老命,谁还敢说自己不努力?
李佳琦在直播间嘲讽消费者“工资不涨是因为不够努力”时,或许没想到这句话会像一颗深水炸弹,炸出无数打工人的集体创伤。几乎同一时间,海底捞服务员因高强度表演“科目三”舞蹈导致膝盖受伤的新闻登上热搜,网友评论一针见血:“这年头,连跳舞都得拼老命,谁还敢说自己不努力?”
这两件事看似无关,却共同指向一个荒诞的现实:全社会正在用“不够努力”的罪名,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粗暴归结为个人失败。
从李佳琦到海底捞:努力叙事下的剥削逻辑
李佳琦的翻车言论之所以引发众怒,是因为他精准踩中了打工人的两大痛点。
其一,将经济压力转嫁为道德批判。 当消费者抱怨79元的眉笔太贵时,他轻蔑地反问“有没有认真工作”,却选择性忽略了大环境的影响——2023年失业率攀升、企业裁员潮席卷、应届生投200份简历才能找到工作。这种论调的本质,是将系统性问题简化为个人能力缺陷,仿佛只要“努力”就能跨越阶层鸿沟。
其二,否定努力本身的多样性。 海底捞服务员为跳“科目三”练到膝盖骨挫伤,却被企业包装成“正能量典型”;程序员熬夜加班到猝死,公司表彰其为“奋斗楷模”。这些案例背后,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只有可见的、可量化的“拼命”才配称为努力,而普通人维持生计的日常坚持却被视作理所当然。
“努力通胀”时代:卷不动的人,为何成了罪人?
当代社会的残酷在于,它一边用“人均年薪百万”的短视频制造焦虑,一边用“你不成功是因为不努力”的鸡汤驯化服从。
职场:某大厂推行“努力系数表”,将加班时长、朋友圈晒工位频率纳入KPI,员工不得不表演“带病加班”“凌晨打卡”;教育:家长群流传“孩子成绩差?是你没花够钱报班”的恐吓式营销,忽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消费:直播间里“买不起奢侈品就是 loser”的言论大行其道,仿佛消费能力等同于人生价值。这种“努力通胀”让普通人陷入永无止境的追赶:外卖骑手为多赚5元补贴闯红灯,教师为评职称熬夜写材料,连退休老人都被“银发经济”逼着学直播带货。当努力变成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疲惫与愧疚便成了打工人的标配。
运气与能力:被刻意忽略的成功密码
李佳琦曾靠“5小时试色380支口红”的拼命故事逆袭,但他忘了补充关键信息:2016年直播风口来临前,无数和他一样努力的主播仍在温饱线挣扎;而海底捞服务员即便跳断腿,也难逃“35岁被优化”的命运。
社会总爱夸大“努力决定论”,却对真相避而不谈:
运气权重远高于预期:一项针对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68%的人承认“关键机遇比个人能力更重要”;资源分配决定努力性价比:一线城市孩子参加国际竞赛的路径,与山区儿童翻山越岭上学的“努力”本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健康与尊严是隐形成本:程序员用猝死换来的项目奖金,可能还不够支付ICU一天的费用。拒绝“努力PUA”:看见系统,放过自己
当“努力”成为剥削的遮羞布,普通人需要的不是更拼命,而是清醒的抵抗:
戳破“努力万能”的谎言:接受“有些事再努力也无解”,比如房价、户籍壁垒、行业周期,这不是消极,而是对现实的理性认知;定义自己的成功标准:有人追求年薪百万,也有人觉得“准时下班接孩子”就是幸福,价值观多元化才是健康社会的标志;向“形式主义努力”说不:拒绝为朋友圈摆拍加班、为领导观感表演忙碌,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李佳琦事件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写道:“我爸爸在工地干了20年,没喝过一杯奶茶,但他比谁都努力。” 这句话撕开了“努力叙事”的虚伪面纱——当社会一边歌颂苦难,一边将失败归咎于个人,所谓的“奋斗梦”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或许,我们早该停止用“够不够努力”来审判彼此。毕竟,在时代的巨轮下,没有人是局外人,只有共谋者与幸存者。
来源:用一生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