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只非洲狮标本因双眼突出、面容怪异的“抽象”造型意外走红网络,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广泛传播。9月5日,馆方回应称,这只标本原型是杭州动物园1977年死亡的一只成年雄狮,其独特外貌源于早期标本制作技术的局限性。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只非洲狮标本因双眼突出、面容怪异的“抽象”造型意外走红网络,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广泛传播。9月5日,馆方回应称,这只标本原型是杭州动物园1977年死亡的一只成年雄狮,其独特外貌源于早期标本制作技术的局限性。
该雄狮标本制作于1977年,最初采用稻草填充、铁架支撑的传统工艺。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填充物缺乏柔韧性和抗老化性,加之博物馆内温湿度变化,稻草逐渐变形、铁架锈蚀,导致面部结构塌陷扭曲。原本“目光如炬”的雄狮,最终呈现出双眼外凸、颧骨凹陷的滑稽模样。
技术局限的“历史烙印”:
填充材料落后:1970年代标本制作普遍采用稻草填充、铁架支撑,这类材料易受湿度、温度影响,随时间推移出现腐烂、锈蚀,导致面部塌陷或膨胀
工艺精度不足:早期标本制作更注重形态逼真,对表情细节的把控较弱,填充物分布不均可能加剧面部扭曲
保存条件有限:博物馆环境控制技术尚未完善,光照、温湿度波动加速材料老化,形成“人为加速”的变形效果。
生物类比:类似人类衰老过程中的面部肌肉松弛,但标本的“非自然老化”更显突兀,强化喜剧效果
集体记忆载体:标本承载了1970年代动物保护与标本制作的历史记忆,其“沧桑感”与“呆萌感”形成时空错位的审美趣味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转,这些原始填充物渐渐难以抗衡岁月的无情侵蚀,开始呈现出老化、变形等状况。长此以往,标本的面部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形变。不经意间,这般变化竟造就了如今这一满含“反差萌”的“网红”表情。
来源:直播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