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HPV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睡觉,也别做这6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6:44 1

摘要:近年来,HPV感染的讨论频率逐年攀升,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宫颈癌”三个字就能一语带过的事情。

近年来,HPV感染的讨论频率逐年攀升,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宫颈癌”三个字就能一语带过的事情。

你可能在公交车广告上看到过疫苗推广,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相关的健康提醒。但真正了解HPV的人,其实并不多。

今天,我们不讲空话、不绕弯子,就来说说:为什么感染HPV的人越来越多?而作为医生,我必须再次强调——有6件事,不管多晚多累,你都不如去睡觉,也别做!

你可能会疑惑,HPV又不是新病毒,怎么它突然就“火”了?让我们先从数据说起。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HPV感染在我国女性中的总体阳性率超过15%,并且在20-24岁年龄段达到高峰。

这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活跃,而是多个因素叠加造成的“高感染率”现象——包括对HPV的认知不足、接种率不高,以及对早期症状的忽视。

同时,HPV并不仅限于女性,男性同样可以感染并传播病毒。只是由于症状不典型,往往被忽略,从而成为“隐形传播者”。

我曾接诊过一个30多岁的女性患者,她工作稳定、生活规律,没有多个性伴侣,平时也挺注意卫生。可她依然感染了高危型HPV,并发展到了CINII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她当时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怎么会得这个病?我很注意啊!”

这其实是很多人的盲区。

HPV不是“乱来”的代名词。它的存在广泛得让你难以想象——比如共用毛巾、内裤、马桶圈、公共泳池,甚至不洁的美容器械,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病毒不讲道理,它只看环境和机会

那些“我很干净”“我不乱搞”的思维方式,需要更新了。

别小看“晚睡”这件事。长期熬夜会让免疫清除HPV病毒的能力大打折扣。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夜间进入修复期,睡眠不足,等于把你的“防火墙”关掉了。

你可能觉得年轻力壮,身体扛得住。可HPV不像感冒,短期内你可能没事,但病毒潜伏期长达几年。等你发现问题时,它可能已经悄悄在身体里种下“病变”的种子

这点很多女性朋友容易中招。动不动就用各种清洁液、泡沫清洗,甚至有些人还会使用“药浴”。结果是:破坏了正常的阴道菌群,反而让HPV更容易侵入。

“清洁不是消毒,过度消毒就是自毁屏障。”保持适度干净,穿透气内裤,定时更换卫生巾,这才是防护的正确姿势。

这点虽然老生常谈,但依旧值得强调。HPV的传播途径中,性接触仍然是最主要的。特别是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感染几率成倍增加。

即使对方没有症状,也可能是携带者。病毒不需要“发作”,它只需要“机会”。这不是道德评判,而是生物学规律。

“我还年轻,不急。”“等便宜点再打。”“听说有人打了不舒服……”

你是不是也说过这些话?可现实是:HPV疫苗的最佳接种年龄是9-14岁,但即使你已经超过,26岁、30岁,甚至40岁也可以打——只要你身体健康,没感染高危型,就有保护价值。

疫苗不是万能的,但它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正如打雨伞不能阻止下雨,但它能保你不被淋湿。

很多人觉得身体没啥问题,就不做体检。尤其是妇科检查,总被“拖延症”击败。

但你知道吗?HPV感染初期是无症状的,只有通过HPV检测和TCT检查(宫颈细胞学)才能发现问题。

“别等疼了、出血了、糜烂了才来医院。”那时候,治疗不但复杂,还可能影响生育。

网络上各种所谓“排毒”“调理”“中药清宫”的偏方满天飞。还有人觉得自己HPV阳性,就赶紧去药店买几片抗病毒药吃。

HPV病毒一旦感染,靠吃药是清除不了的。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彻底清除HPV,身体靠的是免疫系统慢慢清除,药物只是辅助作用,不能替代治疗方案。

盲目用药,不仅浪费钱,更可能延误病情、刺激病变发展。

很多人一听“高危型HPV”就吓得不轻,其实绝大多数感染者会在两年内通过自身免疫清除病毒。问题是——你给了自己的身体这个机会吗?

感染HPV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就像感冒一样,休息好的人三天就好,熬夜加班还不吃饭的人,可能发展成肺炎。

你以为HPV只会引发宫颈癌?不,它还与肛门癌、生殖器癌、口咽癌等多种癌症有关。尤其是近年来,口腔HPV感染的比例在上升,这和一些“新型亲密行为”有关。

如果你以为不接种疫苗、不做筛查只是“女性的事”,那你真是太小看这个病毒了。

我不是在制造恐慌,更不是唱高调。作为一名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知识缺乏、盲目轻信、延误治疗而遗憾终身的患者。

我希望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能记住两件事:

一是,HPV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侥幸心理;

二是,身体是你自己的,别把它交给“以后再说”的借口。

如果你今天能早点睡觉、别乱用药、别拖着不查,那就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群HPV感染现状调查报告[EB/OL].2023-05-10.

[2]周建华,杨莉.宫颈癌发病机制与HPV感染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4,31(04):451-455.

[3]王敏,胡霞.HPV疫苗的接种策略与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与免疫,2025,31(02):133-137.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