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不是综治中心,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拿到房产证!”2024年年末,凌源市某小区居民李女士拿着崭新的房产证,眼眶泛红。在凌源市综治中心的强力推动下,包括李女士在内的362户居民全都拿到了房产证。而这正是凌源市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要不是综治中心,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拿到房产证!”2024年年末,凌源市某小区居民李女士拿着崭新的房产证,眼眶泛红。在凌源市综治中心的强力推动下,包括李女士在内的362户居民全都拿到了房产证。而这正是凌源市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4年7月,凌源市综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以“功能集成化、流程规范化、服务便民化”为突破口,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149件,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凌源市综治中心接待窗口
362户房产证背后的“综治突围”
65岁的李女士曾因房产证问题夜不能寐。2013年购房后,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土地手续不全,该小区362户居民迟迟办不了房产证。“孩子落户、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哪样不需要房产证?”李女士说,她跑遍了住建、税务、银行,总因“材料不全”“程序复杂”被挡回来。
2024年3月,凌源市综治中心启动“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专班,整合公安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等9个部门力量,创新采取“三步工作法”,先将居民的问题分类建档,再对362户居民逐户核查,区分查封、抵押、手续不全等类型,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台账,并统筹有关部门开展协同合作。针对查封房产,联合法院启动“执行指挥中心”远程调证,3天内完成17套涉案房产解封工作;启动便民服务,在小区设立“流动服务站”,工作人员上门办理,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提交材料。
“最难的是协调开发商补缴土地出让金。”凌源市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协调税务部门按照“老政策补缴、新政策减免”原则,为开发商节省成本380万元,最终促成1.2亿元资金到位。2024年12月,随着最后一套房产完成登记,小区居民在广场挂上了“法治春风化冰霜”的锦旗。
4270平方米“法治超市”咋营业
走进凌源市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正引导群众到相应窗口办理业务。4270平方米的空间内,9大功能区、37个常驻部门、7个行业调委会组成“法治矩阵”——这里不仅是该市矛盾纠纷化解的“枢纽站”,更是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中枢神经”。
“以前处理工伤赔偿要跑人社局、司法局、法院,现在一楼诉讼服务区就能完成立案、调解、执行全流程。”律师王浩指着“一站式”服务导图说。该中心创新设置“四区联动”:在综合受理区,配备了智能导诉终端,群众诉求10分钟内即可完成分类;在法律服务区,每天都有两名律师轮值,提供法律咨询、文书代写等服务;在调解速裁区,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7个专业调解室“驻点办公”,确保当事人能一站式解决纠纷;而最富科技含量的智慧治理区,接入了全市285个村(社区)网格数据,实现风险实时预警。
“以前群众反映问题,常遇到‘这个不归我管’的尴尬。”为此,凌源市建立“AB岗”责任体系,即A岗窗口人员负责初步接待、材料初审;B岗则由部门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担任,对复杂问题牵头督办。
2024年9月,刀尔登镇一名村民因欠款纠纷到综治中心求助。A岗工作人员当日将案件录入系统,B岗工作人员立即协调法院执行局、公安部门成立专班。通过冻结账户、限制高消费等措施,27万元执行款在2025年春节前到账。“真没想到春节前能拿到钱!”这名村民激动地说。
从“数据报表”到“百姓口碑”
在凌源市宋杖子镇,综治中心将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
2024年11月,集市上的“流动调解站”成功化解一起土地纠纷。村民张家与邻居李家因耕地边界争执不下,调解员张大姐搬出“三尺巷”典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邻权条款,最终促成双方和解。“现在村里人都认‘综治中心’这块牌子!”镇政法委员司明亮说。
群众可通过“凌源治理”APP在线提交诉求、查询进度,2024年线上办结率达82%。司明亮介绍说,该镇吸纳“五老人员”、乡贤等460名志愿者加入调解队伍,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1%。
在凌源市综治中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已经成为每名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
正如凌源市委书记安海江在调研时所说:“综治中心不是衙门,而是群众的‘法治会客厅’。”从房产证困局到欠款追回,从“跑断腿”到“一键办”,凌源市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
这座辽西小城的实践证明,当法治思维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末梢,民生温度自会抵达人心。
来源:辽宁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