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打打牌,也别做这4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6:15 4

摘要:越来越多人还没来得及退休好好享福,就被它悄悄拉了黑名单。不是夸张,近五年我国因脑梗致死、致残的人数直线上升,连不少50出头的人都没能躲过。

脑梗,两字看似平平,实则暗藏杀机。

越来越多人还没来得及退休好好享福,就被它悄悄拉了黑名单。不是夸张,近五年我国因脑梗致死、致残的人数直线上升,连不少50出头的人都没能躲过。

医生一次次提醒,宁可打打牌、散散步、聊聊天,也别再做那4件事,否则等到病发那一刻,悔都来不及。现在问题来了:为啥有些人看起来挺健康,突然就栽了?

其实很多人早就悄悄站在亚健康的悬崖边,只是自己不知道。明明没感冒、没头疼,体检也说“正常”,可血管里已经埋下了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重大疾病?5个细节得盯紧,别再心大了。

总有人觉得自己年轻、没毛病,身体扛得住,其实扛住的只是表面。真正危险的是,等你感受到“异常”,往往已经晚了。这不是虚言,而是门诊、急诊里每天都在上演的真事。

说到底,脑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套餐”,而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账单迟早要还。喝酒不忌,熬夜成瘾,情绪暴躁,久坐不动,这几样凑齐了,谁都逃不掉。

先说第一个,长期熬夜。

很多人白天上班没空,晚上舍不得睡,刷剧、打游戏、蹲短视频,一晃就是凌晨。你以为是释放压力,其实是掏空身体。长期熬夜会让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容易形成血栓,直接影响脑部供血。

脑动脉一旦堵塞,就是典型的脑梗前兆。

第二个,情绪大起大落。

别看脾气只是“性格问题”,实际上是血压的隐形推手。情绪激动时,肾上腺素飙升,血压瞬间升高,血管压力增大,就像水管猛然灌进去一股子高压水,时间一长,肯定出事。

尤其是那些“爱憋着气”的人,不发作则已,一生气就头晕、胸闷,那就是脑血流紊乱的信号。

第三个,久坐不动。

现代人常年坐着,办公室坐,回家也坐。可你知道吗?久坐4小时以上,人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会明显减慢,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栓风险直线飙升。

别说跑马拉松,哪怕起身倒杯水、楼下散步,都比一坐到底强一百倍。

第四个,高油高盐的饮食。

咱们中国人的饭桌,香是香,可是重油重盐重口味,吃得爽,血管哭。长期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和钠离子,会造成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是脑梗的双重推手。你以为只是胖,其实是血管在“堵车”。

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不能吃肉了?不能放盐了?当然不是。重点不在于“绝对禁”,而在于“适度”和“替换”。

比如肉类可以优先选择鱼肉、禽肉,盐每天控制在5克以内,清淡一点,身体会感谢你。另一个大家常忽略的问题是,很多人从不体检,一拖几年,结果一查血压爆表、血糖失控、血脂飞天。

脑梗不会突然发作,它是慢慢酝酿的结果。你不查,它就悄悄长;你一查,说不定还能提前“拆雷”。那到底怎么做,才能活得健康、活得值?说起来不难,难的是坚持。

第一,规律作息。别把夜晚当白天用,晚上11点前睡,最晚别超过12点。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时间段,别总跳过。

第二,情绪管理。可以生气,但别压着不说,也别一言不合就炸。找人聊聊、写写日记、做个深呼吸,释放压力比你想得重要。

第三,日常活动。哪怕不运动,每天走6000步以上,都比整天窝在沙发上好。公园转转、楼下走走,打牌、跳舞、遛狗,都是好事,别小看“动一动”。

第四,饮食调控。别再以为“吃得好”就是吃得多。三餐规律,荤素搭配,多吃膳食纤维、新鲜果蔬,少吃加工食品。你嘴上放松,血管就得加班。

第五,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后,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颈动脉彩超。别等到晕倒再查,那就不是预防,是抢救了。

很多人觉得脑梗遥远,其实它比你想得近。你以为是“猝死”,其实是早就埋下的因果。

血管健康是个日积月累的事,今天饮食清淡一点,明天早睡半小时,后天多散会步,就是你在“修路”。别等到堵了,再去挖,就晚了。

有人问,打打牌真的有用吗?当然有。打牌不是目的,是一种社交方式,是让你动脑、动手、动情绪的“生活体操”。

它让你不孤独,还能预防认知退化、调节心情,一举多得。只要不通宵、不激动、不赌钱,打牌未尝不是一种健康养生法

其实,人的身体就是一座城市,血管是高速公路,堵不堵,全看你怎么开车。你猛踩油门、急转弯、从不保养,那迟早爆胎。

可你若是慢慢开、定期保养、遇事不慌,那这辆车,就能开得远、开得稳。别再说“我还年轻”,也别再说“我家没人得这个”。

脑梗不问年纪、不挑人群,它只看一个:你有没有在透支身体。今天的你,是在修路,还是在埋雷?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有没有那些“明知不该做,却总忍不住”的习惯?

你觉得最难戒掉的是哪一项?我们一起聊聊,别等到后悔才想起预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6): 565–572.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1): 10–22.

来源:邝医师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