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我们看整个净土宗的传承,是很受到历代祖师的重视,可以说从明末以后,因为蕅益大师是九祖,我们看历代的这个净土宗的祖师,从十祖、十一祖、十二祖、十三祖,后面这四个祖师,他整个修行的开示,都没有离开《弥陀要解》。尤其是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
《弥陀要解》精华导读,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学人这次在佛七当中,有两个课程要跟大家共同的学习,第一个就是《弥陀要解》,第二个是《菩提心》。
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我们看整个净土宗的传承,是很受到历代祖师的重视,可以说从明末以后,因为蕅益大师是九祖,我们看历代的这个净土宗的祖师,从十祖、十一祖、十二祖、十三祖,后面这四个祖师,他整个修行的开示,都没有离开《弥陀要解》。尤其是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对《弥陀要解》更是赞叹有加了,他说:“纵令古佛出世,为《阿弥陀经》重做注解,亦不高出此矣了!”所以如果照印光大师这个说法的话,那《弥陀要解》它的地位等于是佛陀所宣说的一样。
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在这么多祖师的著作当中,在净土宗有这么多的著作,《弥陀要解》却受到这么样的重视呢?这个地方我们得从净土宗的传承说起。
如果我们看一看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的整个修行的演变,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我不用多说了,大家知道,他对净土宗的贡献,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持名法门。净土宗强调感应道交,但是感应道交的方法是很多的:比方说观想、比方说观像、比方说持名。在善导大师之前,其实在慧远大师的提倡之下,是偏重在观想念佛的多。善导大师他认为说,我们以音声为所观境,它有两个好处:第一个至简易;第二个至稳当。尤其是约着临命终来说,我们要提起、创造一个音声,然后再听自己的声音,相对简单,而且也比较稳定,因为音声是稳定的,这个相状是变化的。
善导大师提出持名以后,当然带动一股很强大的风气。不过善导大师的贡献不是持名而已,他在心地法门当中强调一种很重要的观念,叫做:顺从本愿。他说:你修净土宗的人,要带一点危机感——就是相信我是生死罪障凡夫,无量劫来常没常流转,我自身没有出离的力量。就是我从现在开始,我每天不睡觉,我每天拜佛、念佛,我每天用其它的方法持咒、修止观,我还是不能了生死,要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这是第一个思考。
第二个: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一定可以救拔我。所以,善导大师他认为在念佛当中,你的心态,你必须把自己定位作我们是一个被救拔的众生,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时候对阿弥陀佛产生一种不共的皈依。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在我们生命当中是不能取代的!我们可以兼修地藏王菩萨、我们可以兼念观世音菩萨,都可以,但是,阿弥陀佛在我们生命当中,他是本尊,也就是说他是不能取代的,这叫不共的皈依,没有一个人可以取代他。
这种思想顺从本愿,那带动佛号,当然这个就相对容易了——“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因为念佛法门——持名一法,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各得其所。
善导大师这个风气,一直到了宋朝,净土宗的思考,又产生了变化,是谁呢?永明延寿大师。他提出一种禅观的思想,禅净双修的思想,他认为:念佛法门只是事相的持名,某种程度已经有所不足了,因为时代演变,众生的烦恼慢慢的转深,所以他把禅观的思想带动出来,叫做“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他说我们除了顺从本愿以外——向外顺从本愿,向内正念真如。正念真如,就是破妄显真嘛;顺从本愿,就是达到一种一心归命。所以“内观真如,外顺弥陀”,这个是永明延寿大师提出的一种禅净双修的思考。但是我们看永明大师的著作:比方说《宗镜录》、比方说《万善同归集》,它的修学是偏重理观的成分多,也就是说其实永明延寿大师是偏重在理观这块,善导大师是偏重在事修这块。
一直到了伟大的蕅益大师出世,他作了《弥陀要解》。那么《弥陀要解》为什么受到这么多的重视?因为它成功的把整个净土宗的传承,可以说是集大成。他把善导大师的顺从本愿的事修,他也把永明大师的理观,所谓的正念真如成功的结合起来,就是理观、事修两个相互配合,叫做“如目足双运”。
所以《弥陀要解》之所以受到赞叹,不是蕅益大师有很多的论述,而是他成功的把历代祖师的东西,把它做一个总结,他的地位就等同孔夫子的地位。我们知道孔夫子没有很多个人的著作,但是他为什么称为至圣先师呢?第一圣人呢?因为他成功的把中国的历代的文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历代的文化,他做了一个总结。所以,你看《论语》,等于看所有的中国思想文化,因为它是集大成。《弥陀要解》亦复如是了,它的地位就等同中国文化的《论语》一书,你把《弥陀要解》读完了,你等于是把整个净土宗的所有传承,全部都了解了,它不是一种单方面的论述,它是全面的论述。
所以,我觉得我们修净土宗的人哪,我们真的有需要静下心来,看一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到底说了什么观念、到底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
我们利用三天,我们只能够抓其精华,有关修行的、了生死的这块!教理的部分,我们都不谈了,谈实修的这部分,来跟大家做一个研究、讨论,叫导读。好,那么这个是进入弥陀要解之前,跟大家做一个总说。
我们看这个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五。我们分五大科。
第一个:甲一﹑思想传承。蕅益大师的这个理观、事修的这个结合,他的整个思想是怎么演变的?禅净双修的思想,这个传承是怎么演变的,我们应该要简单的介绍一下。
第二个:甲二、缘起甚深。这个地方讲:为什么要禅净双修?从凡夫的生死流转的角度来说,这个禅净双修,它有它的一个必然性、有它的一个必须性。第二个从一个生死缘起的甚深的角度,来发明这个思想的重要性。
第三个:我们讲到修学心要。禅净双修的理论很复杂,有没有可能用一个简单的偈颂,来做一个总持。我们先简单的把禅净双修的基本概念,先说明出来。
第四个:我们就正式的扣着《弥陀要解》的这个经文,来发挥禅净双修的这个个别的思想。
最后:我们以两个古德的偈颂,把这个禅净双修的观念做一个总结。这是我们这次的五大科目。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思想传承。
思想传承我们分成三部分:第一个约心观佛;第二个禅净双修;第三个事理二持。
约心观佛,是智者大师提出来的,因为智者大师他在《观经》注解的时候,他在修十六观之前,他提出来一个“约心观佛”的概念。这个概念,对后世产生很重大的影响:就是我们应该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观察佛陀的依正庄严,应该是向内去观照,而不是向外去攀缘。我们看智者大师是怎么说的,我们先把智者大师的开示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实相为体者,心观之宗,方能显发中道实相深广之体,所以者何?若于心外而观佛者,纵能推理,但见偏真;即如善吉,观佛法身,但证小理。今约唯心,观佛依正,当处显发中实之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云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
好,我们把智者大师的开示,把它做一个说明。我们看左边的脉络: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那么这个“经”指的是《观经》,《观经》它有十六观,当然依正庄严,主要是前面的十三观,后面的三观,是讲这个九品往生的问题了。十三观它讲到,比方依报:宝树、楼阁、池水;正报:有莲花、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都属于事相了。但是智者大师认为说:这些事相,你必须把这个借事来显理——必须把它会归到一念心性,这才是佛陀的本意了。也就是说你不能“约相观佛”,你要去找到佛陀的功德、你要相应于佛陀的功德,不能从相状去找,要从内心中求——约心观佛!这是提出的这个概念。
第二段就解释为什么要约心观佛?因为大乘佛法的功德,一定是以中道的实相为体——你一定是空、假、中三观要具足了,偏空、偏有都不是实相。既然要达到实相的目标,当然就必须以一念心性来当做真实的安住——“方能显发中道实相深广之体。”
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达到实相的理体,一定要向内去观呢?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楞严经》它把我们一念心分成两个门:一个是外门,一个是内门。我们一般人当然都走外门,走内门的很少。走外门的情况,我们会得到一个相状:当然可能是凡夫的杂染相、也可能是佛陀的清净相,但是,不管你是杂染相、不管你是清净相,都不圆满。因为相状,你得到了桌子,你就失去了椅子,它不可能圆满,凡有相的东西,它一定有极限的,你的因地是有极限,你不可能成就圆满的功德。正如《楞严经》说的:你的因地是依止生灭的相,你在果地,你不可能成就圆满的佛果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莲花本身,不是看到莲花,应该看到莲花表示一种清净心、菩提心,要从莲花当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必须从莲花的相状,去会归到我们内心的一种功能,就是借相修心,就是约心观佛,这样子,你才能够成就圆满的功德。如果我们一辈子只注意莲花本身,那你的功德就不可能圆满了,因为相状是不圆满的。
在这个地方,智者大师他自己解释了——“所以者何?若于心外而观佛者,纵能推理,但见偏真;即如善吉,观佛法身,但证小理。”说:假设我们一个修行者,不能够法法消归心性,我们只向外攀缘一种相状,即便你攀缘到的是一种佛陀的相状——万德庄严的相状,从相状当中再去推演我空的真理,这样子也只是偏空的真理了,不能跟空、假、中三观具足的中道实相相应。比方说善吉,这个善吉就是须菩提尊者,他在般若会上,他也能够对一切的外相,从无常无我的真理,来开演佛陀一部分的法身,但是只证得小乘的偏空之理,因为有偏空就有对立嘛,你证得空,你就失去了有。
也就是说,其实佛教里面,空性跟假相,某种程度是有点冲突的。当你执着空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有;一个着相的人,相对他就比较放不下,就失去了空。所以,一个人只要你向外攀缘,你就永远不可能圆满!因为外在的东西是互相对立的,它是一个二分法的对立世界。所以你只要不向内安住,就算你修得百千万亿的阿僧祇劫,你永远要么就是一个生死凡夫的着有,要么你就是一个阿罗汉的偏空,你不可能成就佛陀的即空、即假、即中,你不可能像佛陀一样——“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不可能做到这点,因为你方向错误了。
佛教是重视因地,当我们没有掌握到圆满的因地,你不可能有圆满的佛果。就像《楞严经》说的:你要成就饭,你要找到米,如果我们用沙去煮东西呀,你煮了一辈子——你很用功的加行,每天持咒、念佛,产生很大的能量,但是它是一个沙,它只是一个热沙而已。我们要煮饭,一定要先找到米,也就是说你的因跟果要随顺。所以当我们向外攀缘的人,我们不可能成就佛道,这不可能成佛了,你一个人喜欢向外攀缘,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佛了!就好像说:当你拿到沙的时候,你永远煮不出饭来,因为沙非饭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有的修行者,都必须法法消归心性的道理。因为你不从内心中去求,你就永远不可能圆满,那就永远不可能成佛——你要么你就是生死凡夫,顶多你就是福报大的生死凡夫;要么你就是偏空的阿罗汉,你永远活在对立。
所以“今约唯心,观佛依正,当处显发中道实相之体”,中道必须空、有双照,而且是三谛具足——真谛、俗谛、中谛的具足,所以说“以心观为宗,以实相为体。” 心观为宗,这个“宗”,是指的修行的因地,“体”是它最后的目标,因为你法法消归心性,所以才能够契合中道实相。
智者大师他提出了一种观心法门,其实它不是约心观佛,它所有的法门都是要会归到心性的。我们看智者大师的思想,他认为人不能只是修善念,你要把善念提升到善根。比方说:我今天拿财物去布施,这个叫善念,因为这是一种善的行为嘛,但是善念是一种向外攀缘的、是一种情感性的作用;但是当我们是假借布施,去启发我们一种布施的一种概念,我们养成一种布施的观念——借相修心,养成一种布施的观念的时候,那就是一种善根了。善念是生灭法,善根是不生灭法,布施如此,一切法都是如此。
比方说念佛,念佛也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以善念来念佛,一种人是以善根来念佛。什么叫做以善念来念佛呢?这个善念,它是情绪化的、生灭心的,因为他攀缘外相嘛。你看有些人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他才想到佛号,所以佛号在他的生命当中的角色呢,只是他因为痛苦的刺激,他才知道要皈依阿弥陀佛——善念!当他顺境的时候,他享受在快乐的感受当中,他不需要佛号,因为他这个佛号是生灭性的。当然,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当你要求糖果的时候,佛陀会给你糖果;当你要求宝石的时候,佛陀会给你宝石;当你要求是摩尼宝珠的时候,佛陀就会把摩尼宝珠拿出来,佛陀的心情是所求如愿!
所以,同样一句佛号,每一个人的心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你是有坚定的观照力、誓愿力,你是恒常存在,不管顺境、逆境,你往生的心、成佛的心是不会改变的!因为你的心,是从内心发出来的,不是受外境的感受的刺激。你记得一个观念:只要你做的一件事情,你是由内而外的——从道理的理解而发出来的,这个叫做善根;你做一件事情,只要是从外面刺激你的,你才去做的,这个叫做善念。善念的力量,只能够给你人天的福报;善根才能够达到出世的解脱!
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智者大师,他提出的一种善念跟善根的思想。当然这个地方影响后世,也是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蕅益大师是深受智者大师的影响的。
我们再看第二个传承:这个禅净双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净土宗的理观,放进来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宋朝永明延寿大师,他作出《四料简》,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再来解释。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永明大师他把这个修行人分成四种:第一种人是有禅无净土。
这种人都是走圣道门的,他可能修禅宗的、或者修止观的,他完全是仰仗自力了——完全凭自己的内心的智慧的观照,那么试图要冲过生死的轮回,但是这个什么问题呢?十人九蹉路!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是失败的。为什么呢?为什么失败?他解释他的理由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个“阴境”,就是中阴身,就是我们临命终时候的你这个业力,它会现出一种境出来,这个境往往是我们平常特别执着的:比方说男女的境、比方说财宝的境,有各式各样的所缘境。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动一个念头,就“瞥尔随他去”,就前功尽弃了。因为你在临终的时候,你没有弥陀本愿的摄受。
我们这样讲好了,一个人不仰仗佛陀的加持呀,这表示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表示说他要面对一个强大的阿赖耶识。如果我们学过唯识学,你会知道阿赖耶识的可怕。假设今天我们完全不靠四十八愿,凭自己的本事,冲过生死轮回,这就意味着说:我们要把无量劫来生死轮回所留下的问题,你在短短的几十年来处理。就是说你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处理我们生生世世轮回所留下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十人九蹉路了。
很多人忽略了生死业力的可怕,也就是说你平常的时候,因为你平常的时候,你感觉不出业力,因为平常有些人福报大了,福报还在。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啊,是一种算总帐——“腊月三十算总帐”,所以临命终跟平常是不同的道理。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中阴身现前,十个人有九个人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念的,因为那个业力太强了,这个是有禅无净土的过失了。就是说他平常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打开泠气在佛堂,他也可以用得上功;但是临终的时候——内忧外患:内心的烦躁扰动,外在业力的干扰,他这个时候就很难过关了,因为为什么?他缺乏佛陀的帮助。这是第一个,这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无禅有净土”。他没有这种止观的力量,但是他对阿弥陀佛强烈的皈依——万修万人去,还是可以成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他到了净土,再来修其它的法门,也是可以。这种人对阿弥陀佛有强烈的皈依,顺从本愿,最后还是可以成功。
第三种人,应该是永明大师最为赞叹的,他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他能够在事相上顺从本愿,在道理上又能够正念真如,破妄显真,这就是一只很厉害的老虎,再加上有角——现世福慧具足,做为人师,来生快速的成佛。因为他品位增上,理观事修,上品往生,很快的能够成就佛道。
最后一种:“无禅无净土”。这个人,他也不修空观,也没有好好的念佛,当然这种人可能多分都修人天福报了。修人天福报有个问题了:就是说有些人他就是发心——做慈善事业了,但是对人生的真理,这个道理他完全不懂,他也不想学习了,他完全活在感觉。一个人没有学习道理呀,他只有一种情况:就跟着感觉走!因为你内心当中不是智慧就是感觉而已嘛,《楞严经》说:你要么就随顺感觉,要么就随顺于真理的判断。那你不研究教理,你的智慧就只有从你的生命经验中得来,因为你没有传承历代祖师的智慧嘛。换句话说:你所有的生活的智慧,完全从你短短的几十年的经验而来,那你只好根据你的经验去判断,大部分都是错的。你从经典来看,我们凡夫产生的判断力,绝大部分都是错的,都颠倒了。
但是他造了善业,为什么铁床与铜柱呢?这个是约第三生。所以,假设一个人完全不学智慧、也不培养善根、也不好好的念佛,那你要注意你的第三世,你第二世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你的第三世要注意了。因为你第三生——“三世冤”嘛,福报现前的时候,因为福报会刺激烦恼,产生放逸。所以到了第三生的时候,就很难逃避,第二世因为在福报享受当中所创造的罪业,而产生铁床、铜柱的果报。这个人没有智慧的加持之下,再万劫千生就很难再跑出来了。
这个地方,《四料简》它说明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净土的善根;第二个是大乘的善根。这个净土的善根,在十八愿讲得比较清楚,什么叫做成就净土宗的善根呢?我把十八愿念一遍。阿弥陀佛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其实善导大师,他在顺从本愿的这个思想当中,他的主要的思想依据,就是来自于十八愿里面的八个字,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老人家是把他解释成说:决定深信我是生死罪障凡夫,无量劫来常没常流转,没有出离的因缘;第二个: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四十八愿,他一定可以救拔我。所以这种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概念,善导大师说,我们必须把他观想成一个:我是业障凡夫,我求出无门,阿弥陀佛他可以救拔我,所以我对阿弥陀佛产生通身靠倒,这个是净土的善根。在极度的危机意识之下,建立一种强烈的不共皈依,这是第一个。
大乘的善根来自于第十九愿,这个蕅益大师跟永明大师,比较强调第十九愿,所谓圆修的思想。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这个第十九愿的根本思想来自于:“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他从发菩提心跟空正见的修学当中,而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就是偏重在大乘的善根。
当然十八愿、十九愿,各有各的特点。那我们现在是谈什么事情呢?谈众生的需要。我想佛陀留下很多的法,因为佛教徒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你要是信基督教很简单,它就一本圣经;佛教徒就是说,佛陀其实说了很多很多的法,藏经有一百多本,现在就是说我们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法?也就是说,佛陀说法,他是普遍针对所有众生的,他是一种普遍性的,但是,我们怎样把佛法转成一种个人化的需求,我怎么知道我需要那些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我们生命是有限的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一种理想、抱负了,但是,如果你要成功的话,你必须要在你的生命当中,选择出一个你适合的法门,在这么多复杂的法当中,选择一个你适合的法门。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一种通途性的佛法,你要成功的把它转成一种你个人化的佛法,这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比方说你读《楞严经》,其实《楞严经》佛陀说了很多很多的话,他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二十五圆通,你把每一圆通都修一次,你大概时间就不够了,你只要修两个圆通时间就不够了。因为佛陀说法他是针对所有人说的,他不是针对现世的人,他还要考虑后世的众生,因为他知道这个经典迟早要被结集的。
那现在佛陀不在了,也没有人可以知道说我的善根是怎么回事了,那我怎么知道这个《楞严经》这么多东西当中,哪些法适合我、哪些法不适合我?我怎么能够把这个通途性的《楞严经》,转成我个人化的《楞严经》;或者说,诸位你修净土法门,你不就是为了了生死吗?求生净土吗?那你怎么知道历代的祖师,从慧远大师到印光大师,说了那么多开示,哪些法是适合我的,哪些法对我来说是暂时不需要的,你怎么知道?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了,就是“个人化”的需求,这是很重要的,契机就是妙法嘛,治病是良药嘛。
你有这个概念以后,你知道契机是很重要的,法没有高下。你是胃病,胃药对你是最好了;如果你肝有毛病,肝病的药对你就最好了,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
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探讨十八愿跟十九愿之间的相互关系了,我先讲一个公案,再来解释这其中的道理。
这公案是实际发生的一件事。就是在上海有一个姓林的居士,他以前是一个企业家,他当然赚了不少钱,他晚年以后,他布施了钱财盖了一个念佛堂,从这个书籍的记载,他不是捐钱而已,他带动大家一起念佛。到临终的时候,当然很多莲友感他的恩,也为他来助念。那这个人,我们也相信他的确有净土的善根——信愿具足,所以一个有善根的人,佛号一进入他的心中,启动他的善根,他马上跟弥陀功德相应——脸色安祥红润,我们合理的推论:他跟弥陀的本愿已经接上线了。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他有两个老婆,他平常跟他的第二个老婆感情特别好,这个小老婆一来的时候,小老婆看样子是没有学佛的,就哭哇,说:“你这样一走我怎么办哪?”我们凡夫的善根,怎么经得起这么大的烦恼的冲击呢?我们善根都比较浅薄的,有善根,但是也有烦恼嘛。所以,当这个老婆的因缘现前的时候,糟糕了!他的脸色马上变化:从安祥转成一种苦恼相、恐怖相、不安稳相,后来……不要多说了,反正后来这个人到最后就变成一只小狗了。后来它托梦给他儿子,把它领回来,到寺庙放生。
我们看到林居士修行的失败,当然给我们一些警惕了,就是说:他念佛这样的虔诚,他有净土的善根,但是他没有往生,从净土宗你修行就失败了!你说:诶,他差一点往生,差一点往生,就是没有往生。当然你也可以说:那是他老婆来闹的,你不能这样讲,你把修行都回归到外境,那你一辈子修,修不好,你只能怪你功力不够哦。因为你怎么知道你阿赖耶识要释放什么东西呢?就算她来闹,就像印光大师说:也是表示你阿赖耶识有这种障碍别人的业嘛。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阿赖耶识到底过去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因缘,但是做好准备,永远是对的!
那么这个公案带给什么启示呢?就是说: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如果你这个人天生烦恼淡薄,天生的,你的情执非常淡薄,对任何事情都没什么太多感觉,你不需要太多的大乘善根,我相信你只要达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法对你就够了,因为你的病轻啊,病轻就不要吃这么多的药。
你看,这个思想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唐朝嘛,唐朝距离现在多久,诸位知道吗?两千年。古时候的社会,跟现在能比吗!古时候的社会,你这个村庄,隔壁发生什么事,你都不知道——生活单纯,烦恼轻薄。所以,如果你真的有把握说:你本身是属于那种烦恼淡薄型的——天生没有太多的欲望,所以你不需要太多的对治,那你的净土善根,足足有余了;如果我们务实的面对自己,我们执着比较重,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忽略了对大乘善根的守护,尤其是菩提心跟空正见的对治。所以十八愿跟十九愿,既然弥陀会发这个愿,就表示这两个愿都有它的需要,如果说十八愿可以取代十九愿,那佛陀发一个愿就好了。所以,修行人你要先了解自己很重要。
你要把通途性的佛法,转成个人化的佛法,第一个条件:你要很务实的去面对你的过去,我们过去是怎么活的?因为现在的你,是由很多的过去累积而成的,因为你有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所以才有现在的你,就好像说你有昨天,所以你才有今天。今天的你是从昨天而来,这叫做等流性嘛,你昨天有什么想法,你今天早上睡醒了,你还有这个想法嘛,这个水流,它是说生命就是一个水流嘛。所以,到底我们过去是怎么样?你只要静下心来,你好好的向内观照,你很快会了解你自己是怎么回事了,除非你整天向外攀缘,你只知道别人,不知道自己。
如果你到现在你还不了解自己,你就很难修行了!因为你不晓得自己,你就不知道这么多药,哪些适合你呀?你要浪费很多时间。如果我们现在运气很好,我们生长在正法时代,你拜一位文殊菩萨做师父、拜一位普贤菩萨做师父,诶,你不用了解自己了,因为你有什么事,请教你师父就好,他一入定:噢,你这个人啊,没事,你八十八佛拜三个月、然后呢持个什么咒、然后念佛……你就照他方法就对了。因为他有神通,他一看到你过去,他知道怎么帮你破障、怎么启发你的善根,因为善知识有方便力嘛。你也不用花太多心思去了解自己,去找适当的法,因为你找到一个好老师,你有福报。但是问题是:我们不是生长在正法、像法时代呀,我们不知道谁是圣人啊,所以只好自己为自己开药了,因为你别无选择了,你有其它方法吗?
所以,我们必须务实的了解自己,然后知道:我到底是需要净土善根就好,还是我可能要多一些破妄显真的对治。“诸法因缘生”,当我们有这种毛病的时候,你不对治它,它永远就存在了,好像说这个地方有一些垃圾,你不去看它,它也存在的,那哪一天它产生细菌了,你就来不及了。
所以到底我们应该是“无禅有净土”,还是“有禅有净土”,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了。就是说如果你有那个需要,你就必须要有这方面的法来对治。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休息十分钟再往下讲。
来源:妙音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