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为别的,就因为她一个城里姑娘,大学毕业后嫁到我们杏花村,非但没趁机让婆家送她进镇上的医院上班,反倒天天围着婆婆转,还坚持每晚亲手给婆婆洗脚。
村里人给李梅起了个绰号叫”傻媳妇”。
不为别的,就因为她一个城里姑娘,大学毕业后嫁到我们杏花村,非但没趁机让婆家送她进镇上的医院上班,反倒天天围着婆婆转,还坚持每晚亲手给婆婆洗脚。
十五年,从没间断过。
我是李梅的小叔子,比她小两岁。哥哥娶她那年,我刚考上大学,听说嫂子是医学院毕业的,心想这回婆婆有福了。
婆婆陈兰芳,那年六十出头,一辈子在地里刨食,早年丧偶,一个人把三个儿子拉扯大。等我们都成家立业了,她左腿却落下了毛病,走路一瘸一拐的,膝盖也总疼。
嫂子嫁过来第一天,就从行李里拿出个搪瓷盆,放了热水,蹲下给婆婆洗脚。那天我看见婆婆眼圈都红了。
“使不得,使不得啊。”婆婆想缩脚,嫂子却按住了。
“妈,我是学医的,您这腿啊,得常泡,我来就行。”嫂子手上没停,还一边说着什么穴位按摩。
这事传出去,村里人都啧啧称奇。但新鲜劲过去后,却有了闲话。
“李梅这是装样子呢,城里姑娘,哪会这么孝顺?”
“肯定是想讨好婆婆,好进镇医院。”
连我二哥家的媳妇小红也在背后和我妻子嘀咕:“一看就是做样子,还天天端个盆,城里人就是矫情。”
我妻子跟着点头:“是啊,图什么呢?洗个脚有啥用,又不是能给婆婆治腿病。”
我当时没吱声。只觉得嫂子是真心实意的,因为那搪瓷盆用久了,边缘都磕缺了一块,她也舍不得换。
二哥家的小红甚至当面奚落嫂子:“大嫂,您天天洗,妈的腿怎么还是不见好啊?”
嫂子只是笑笑:“慢慢来呗,哪有一口吃成胖子的。”
婆婆也常说:“梅啊,你别天天洗了,我这腿啊,是老毛病,治不好的。”
嫂子却总说:“妈,您这不是病,是劳累,得慢慢调养。”
日子就这么过着。我和二哥后来都搬到了镇上,只有大哥和嫂子留在村里照顾婆婆。每次回去,总能看到那个缺了口的搪瓷盆放在炕边。
记得有一年夏天,停电了。我回村看望婆婆,屋里热得像蒸笼。嫂子满头大汗地端着盆进来,盆里还飘着几片艾叶。
“这么热的天还洗啊?”我问。
“这不刚收的新艾嘛,我试试泡脚效果。”嫂子边说边拿毛巾擦汗。
婆婆在一旁心疼地说:“你看你,汗都滴到盆里了,快歇会儿。”
嫂子笑着摇头:“没事,反正也是水。”我注意到她手上有个新伤口,问起来才知道,是割艾叶时划的。
大概是第十年的时候,嫂子和大哥的矛盾开始多起来。
一次在家庭聚会上,大哥喝了点酒,埋怨道:“梅啊,你能不能别整天只顾着我妈,家里还有我呢!”
嫂子脸一红:“我哪有只顾着妈?”
大哥不依不饶:“你看你,给我妈买保健品,钱不心疼,我让你给我买件衣服,你就说贵。”
婆婆在一旁急了:“老大,你胡说什么!梅对咱家多好啊!”
大哥摆摆手:“我不是说她不好,就是…算了算了。”
那次聚会后,气氛有些尴尬。但嫂子还是每天坚持给婆婆洗脚。只是我发现那个搪瓷盆换了,新盆上贴着朵塑料花,看着有些刺眼。
“旧盆漏了。”嫂子简单解释道。但我注意到她眼眶有些红。
婆婆病危那天,是个阴雨绵绵的日子。
我接到大哥电话说婆婆突然晕倒,赶紧从镇上开车回村。到医院时,二哥一家已经到了,嫂子守在重症监护室外,脸色苍白。
医生出来说,婆婆可能撑不过今晚,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
这时二嫂小红突然冲着嫂子嚷起来:“你不是学医的吗?天天给妈洗脚,怎么连她有心脏病都不知道?”
嫂子沉默着,没有辩解。
进病房见婆婆最后一面时,我们都红了眼眶。出乎意料的是,昏迷中的婆婆突然睁开眼,微弱地喊了声:“梅…梅在哪儿?”
护士把嫂子叫进来,婆婆挣扎着要坐起来。
“妈,您别动。”嫂子按住她。
婆婆却执意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布包,塞给嫂子:“这个…给你…打开…”
布包里是一个泛黄的信封。嫂子打开后,愣住了。
里面是一张诊断证明,日期是十五年前,也就是嫂子刚嫁过来那年。上面写着婆婆患有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否则可能会导致截肢。
我们都惊呆了。
“这么多年…您一直知道?”嫂子的声音颤抖着。
婆婆微微点头,艰难地说:“那天…去镇医院…你同学给我看的…说要截肢…回来没敢告诉你们…怕你们担心…”
“那第一天我给您洗脚…”
“你说是按摩…我就知道…你看出来了…”婆婆喘着气,“你没告诉老大…是怕他担心…我也没说…咱俩心照不宣…”
病房里一片寂静。
“医生说…我能走到现在…多亏了这十五年…的护理…”婆婆微笑着,“梅啊…你是个好姑娘…”
我终于明白了。嫂子身为医学生,第一天就发现了婆婆的病情,但她选择默默治疗,而不是戳破。那每天的洗脚不是做样子,而是在做最专业的血管按摩护理。
那个破损的搪瓷盆里,不只有热水,还有一个媳妇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
婆婆走后,我们整理她的遗物。在她床头的抽屉里,我发现了一本日记本。里面夹着几张纸,是嫂子写给婆婆的护理计划,从最初的周围血管病护理,到后来添加的心脏病预防措施,密密麻麻写满了十五年。
更让我吃惊的是,日记里还夹着一张镇医院的求职申请表,日期是嫂子嫁过来的第二个月。表格填好了,却从未递交过。背面婆婆歪歪扭扭写着:“梅说等我腿好了再去医院上班。”
那天晚上,大哥喝醉了,抱着那个贴着塑料花的搪瓷盆痛哭。原来那个旧盆不是漏了,而是大哥酒后发脾气摔的。嫂子买了新盆,却再也找不回那个陪伴了十年的老伙伴。
二嫂小红站在一旁,脸上的妆都哭花了:“我…我一直以为她是做样子…”
我沉默不语。有些付出,从不需要张扬;有些坚持,不是为了被认可。
后来,嫂子终于去了镇医院上班。她在医院旁边开了个小诊所,专门免费给村里老人做腿部按摩。她说这是婆婆的心愿。
诊所门口挂着个牌子:“谁笑谁傻,时间会证明一切。”牌子旁边,放着那个贴着塑料花的搪瓷盆,盆里种着一株翠绿的吊兰。
有天下班路过,我看见嫂子正蹲在地上,给一位老人洗脚。阳光照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圈柔和的轮廓。
不知怎的,我想起婆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好心总有好报,只是时候未到。”
有些人选择默默付出,不为回报,只因那是内心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往往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刻,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与责任。
昨天,村里评选”最美家庭”,嫂子和大哥家获得了第一名。颁奖台上,主持人问嫂子有什么感受。
她只说了一句话:“婆婆若在,该多好。”
台下掌声如雷。
我抬头看天,不知道婆婆是否看到了这一切。那个被村里人笑了十五年的”傻媳妇”,如今成了全村人尊敬的对象。
回家路上,我老婆突然说:“你嫂子其实挺聪明的,从一开始就看得透透的。”
我点点头:“是啊,她不是傻,是懂得如何去爱。”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坐在一起聊天。听见我们说话,其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招呼道:“小六,你嫂子啥时候回来?我这腿又疼了。”
我笑着回答:“明天吧,她今天值班。”
“那成,我明天去找她。”老人满足地点点头,“你嫂子那手艺啊,比医院那些年轻大夫强多了。”
曾经的闲言碎语,如今都变成了由衷的赞美。
天空飘起了小雨,我想起婆婆走的那天,也是这样的天气。有些人离开了,但他们的爱和教会我们的东西,却永远留了下来。
就像嫂子常说的:“人这一辈子啊,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而在乎你自己怎么做。”
夜深了,窗外雨声渐大。想起这十五年的点点滴滴,我忽然明白,这世上最珍贵的,不是那些高调的表白,而是那些无声的陪伴与坚持。
就像一个破旧的搪瓷盆,见证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爱与温暖。
来源:番茄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