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璀璨星河中,红山文化如同一颗划破鸿蒙的星辰,以其独特的玉器文明、精神信仰、古国文化,改写了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玉猪龙无疑是最具标志性与神秘感的象征。它既是先民精湛琢玉技艺的巅峰之作,更是承载着红山社会宇宙观、图腾崇拜
作者丨赵天心 赵毅颖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璀璨星河中,红山文化如同一颗划破鸿蒙的星辰,以其独特的玉器文明、精神信仰、古国文化,改写了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玉猪龙无疑是最具标志性与神秘感的象征。它既是先民精湛琢玉技艺的巅峰之作,更是承载着红山社会宇宙观、图腾崇拜与精神内核的“玉魂”载体。
距今6500多年的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部的西辽河流域,涵盖今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等地区。这一时期,人类社会正从新石器时代向古国时代过渡,而玉器的大量出现与使用,成为红山文化区别于其他同时期文化的核心特征。红山先民将对自然、祖先与神灵的敬畏,全部倾注于温润坚韧的玉石之中,创造出包括玉猪龙、玉琮、玉璧、玉勾云形器及玉巫人像在内的一系列玉器珍品,构建起中国独有的“巫玉文化”体系。
关于玉猪龙的“身份”,学界曾有过长期争议,核心聚焦于其造型来源与象征意义。除了图腾意义,玉猪龙的“礼器属性”也得到学界普遍认可。从出土情况来看,玉猪龙多发现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中,且多位于墓主人的胸部、腹部或头部附近,与玉璧、玉勾云形器等礼器同出。积石冢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墓葬,通常建在山巅或高台之上,墓主人多为部落首领或贵族,这表明玉猪龙并非普通的装饰品,而是与身份、地位、权力相关的“礼器”。这种“以玉通神”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玉文化”,成为“君子比德于玉”“以玉为礼”等文化传统的源头。
赵毅颖《探源中国龙》一文发布《文字文物研究》公众号新浪微博“沈阳赵毅颖”,文中通过对甲骨文“龙”、“凤”构形起源的考证研究后指出:中国龙文化升华为星象观宇宙观;中国龙与神鸟“玄鸟”紧密关联。这里,我们以辽宁省博物馆藏两件玉猪龙所雕琢的符号性为例,探源其深刻的“巫神”文化特征:
郭大顺著《红山文化》示意图,玉猪龙正面展开图,眼部清晰刻画横“8”形。
再比较甲骨文“五”、“玄”:
可以看到,甲骨文“五”是由“玄”演化而来。罗振玉认为:甲骨文“五”是“巫”义。由此,甲骨文“玄”是“巫”源头,玉猪龙眼部刻画横“8”就是“玄”,就是“巫”。我们以红山玉猪龙刻画符号性证明,红山文化乃巫文化之源头。
玉猪龙的发现与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空白,更改写了学界对“龙文化起源”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普遍认为龙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且形成时间较晚,但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出土,将中国龙形器物的出现时间提前至距今6000多年,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从红山玉猪龙的蜷曲造型,到商代青铜器上的夔龙纹、周代玉器中的龙形佩,再到秦汉时期的应龙、唐宋时期的云龙纹,龙的形象虽历经演变,但红山玉猪龙所奠定的“以龙通神”的核心内涵始终未变,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如今,红山文化玉猪龙已不仅仅是一件考古文物,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它出现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中华早期文明的辉煌;它更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推动着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玉器工艺、信仰体系等领域的深入探索。
今天,当我们凝视跨越六千多年的玉器珍品时,不仅能感受到红山先民精湛的技艺与丰富的创造力,更能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这份源自远古的“玉魂”,将继续陪伴中华民族在文明的长河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
赵天心,江苏裕成号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副总,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红山文化申请世界非遗传播者、志愿者,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爱好者,中韩文化交流协会全球总会文化宣传大使,擅长昆曲、京剧、中国舞、古筝等。
赵毅颖,红山文化古文字学者收藏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课题:古文字构形起源研究,古代中国文明与巫文化起源研究。
论文发表:学术论文《“玉”字考》发表于《华夏文化》2016年04期;学术论文《岩画、松花江骨刻符号互证文字起源》发表于《中国岩画》2018年04期;学术论文《偏旁位移与行书连写——关于行书产生的结构性前提》入选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
学术贡献:发现、收藏、命名“松花江骨刻文”并载于百度词条;发现、命名“人面字”并载于百度词条;物证破解甲骨文多字;鉴真远古玉石器多件。
来源:民生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