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当天下午,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参加授衔仪式,分别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授予元帅军衔,以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和不朽功勋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当天下午,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参加授衔仪式,分别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授予元帅军衔,以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和不朽功勋。#长文创作激励计划##头条创作挑战赛#
以上的十大元帅,个个都是戎马一生的军事将领,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功臣,是通过综合考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贡献才评定出来的。其中,朱德“度量如海”,彭德怀“横刀立马”,林彪“善谋善战”,刘伯承“军中战神”,贺龙“嫉恶如仇”,陈毅“文武双全”,罗荣桓“顾全大局”,徐向前“朴实无华”,聂荣臻“踏实肯干”,叶剑英“谨慎内敛”。
或许,您和我一样也有同感,那就是在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和如火如荼的建设事业中,排名第五的贺龙元帅似乎显得有些“沉寂”和“隐身”。真相究竟如何呢?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努力还原这位元帅的非凡人生。#贺龙元帅#
为了抵制无休止的抄袭和搬运,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这篇原创文章仅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平台,欢迎留言转发评论,谢绝其他任何形式的刊载。
1896年3月,贺龙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刚刚遭遇了甲午惨败,满清王朝已经显得摇摇欲坠。在这种背景下,底层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遭到各方势力不断盘剥和压榨。
年仅14岁时,贺龙为了生存选择加入马帮当骡子客,跟着大人们一起赶马运货。由于他为人豪爽又好打抱不平,加之习得一些武艺和拳法,逐渐在湘鄂川黔一带闯出了名堂,还结识了一批江湖朋友。
辛亥革命后,腐朽的封建帝制终于被推翻,但革命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系所窃取,百姓生活变得更加水深火热。1914年,贺龙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多次在桑植、沅陵和石门等地从事反袁斗争,誓言要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然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自称洪宪皇帝。为了反抗这种倒行逆施,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凭借抢夺来的十几条枪支捣毁芭茅溪盐局成立农民武装队,自任桑植讨袁军总指挥。
在举国声讨和众叛亲离下,袁世凯在北京黯然退位,气病交加下一命呜呼,留下了四分五裂的北洋割据政权。短短几年间,大小军阀和新旧军阀相互混战,无数百姓都在战乱中丧生,中国进入到一段“血与火的乱世”。
一战爆发后,作为总统的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而作为总理的段祺瑞却在日本支持下主张参战。总统府和国务院在这一问题上态度截然相反,谁也不肯让步,最终形成僵局,史称“府院之争”。
黎元洪和段祺瑞
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领“辫子军”进京,竟然推翻共和制拥护溥仪复辟。于是,段祺瑞成立讨逆军坚决反抗,贺龙则带领自己的队伍参加四川讨逆运动,被任命为第一混成旅旅长。
1924年1月,中山先生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对原有的革命力量进行了改组和整合。会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终于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北伐,高举着打倒列强和军阀的旗帜连战连捷。期间,贺龙以最积极的态度投入革命,凭借战功晋升为第20军军长,成为著名的左派将领。
在北伐期间,贺龙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目睹了各种势力的尔虞我诈。作为穷苦人出身的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思想才能挽救中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此成为公开的反革命者。同年7月15日,汪精卫也步其后尘,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直接导致大革命就此失败。
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我们决定在江西发动武装反抗,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革命力量,周恩来作为前委书记指挥这次起义。当时,敌人在南昌的力量相对薄弱,而受组织长期影响的部队也都驻扎在附近,比如叶挺的第24师和贺龙的第20军,形势对比非常有利。
1927年7月27日,正式成立了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和彭湃组成的前敌委员会。之后,任命贺龙为总指挥,任命叶挺为前敌总指挥,任命刘伯承为参谋长,正式决定于8月1日发动起义。在动员大会上,周恩来代表组织庄严地表示:
这次起义是被敌人逼出来的,若不起义,我们就没有出路,因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8月1日凌晨,贺龙第20军的第1师和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和牛行车站等地发起进攻,叶挺的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和百花洲等地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才全歼守军。从此以后,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这天也被作为“建军节”延续至今。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和朱培德等部展开“围剿”,大批敌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根据原定计划,义军分批撤出并且沿抚河南下,准备进入广东后联合当地的左派力量继续革命,可惜在敌强我弱下没能实现。
分散突围后,贺龙由堂堂军长变成了光杆司令,落差实在太大。他没有灰心失望和丧气,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回湖南老家的征程,重新拉起了一支队伍。之后,又与周逸群等人共同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根据地。
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带领部队抵达井冈山,初步建立了根据地。到1928年4月,随着朱德和陈毅率领部队转移到这里,双方会师后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伟人任党代表。
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王明和博古等留苏派迅速崛起,开始自上而下推行以教条主义和媚苏主义为主的“左”倾路线。受此影响,革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甚至就连位于上海的总部机关也变得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出于安全考虑,总部机关分批分次搬到了位于江西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也将“左”倾错误路线扩散到了军队,直接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一方面军苦战一年后被迫长征。
为了策应主力红军长征,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主动出击,还与任弼时和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在黔川边境会师。为了阻止他们进入湘西,蒋某人紧急成立“湘黔川剿共指挥部”进行围追堵截,大幅减轻了红一方面军的压力。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冲破层层关卡,成功抵达陕北地区与刘志丹会师。同时,由贺龙和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也向北挺进,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多地。
1936年6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到达西康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坚决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做斗争。最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同北上,在10月份成功抵达甘肃会宁地区,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1月,毛主席在陕北保安的窑洞前迎接贺龙和任弼时。当回顾长征岁月时,他这样称赞:
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两党逐渐结束军事对峙状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我们组织迅速发表公开宣言寻求联合抗日,同时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与国民政府具体商谈军队改编事宜。
1937年8月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将西北地区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任命朱德和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之后,我们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改编为115师、120师和129师,分别由林彪、贺龙和刘伯承担任师长。
1937年9月,贺龙率领120师从陕西富平县东渡黄河,开赴到了山西的抗日前线。为了不过分刺激“山西王”阎锡山,他们主要驻扎于晋西北和绥远的偏僻地区,之后才插入冀中地区作战并且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
为了拱卫总部机关,120师的第718团和直属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客观上造成前线兵力不如115师和129师的事实。而且,他们的背后就是延安,在中央军和晋绥军溃败的情况下俨然成为最后的屏障,造成了部队机动性和灵活性不足。
1938年10月后,随着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陷,侵华日军的战线已经拉得太长,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此后,日本转变了之前的侵华策略,由“积极进攻”改为“积极诱降”,尤其是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
面对日本的拉拢,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成为了汉奸,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助纣为虐。而蒋某虽然没有他那般无耻,却也改变了在正面战场积极作战的态度,暗中发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受此影响,本就始终提防八路军的阎锡山也开始蠢蠢欲动,公然进攻我晋西南和晋西北的敌后根据地有意制造摩擦。无奈之下,贺龙的120师主力只得从冀中地区回兵救援,从而影响了部队的整体发展形势。
面对国民政府和日寇的双重封锁,延安的形势异常严峻,已经到了穿衣吃饭都很困难的地步。1939年2月,毛主席率先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作为距离延安总部最近的一个师长,贺龙深知后方的艰难,主动将359旅调回延安东南的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们坚持以农为主,先后开办纺织工厂、造纸工厂和皮革工厂,还成立盐业、土产和运输等公司,被毛主席赞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后来,才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泥湾》唱词:
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呀江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359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1942年7月,林彪和叶群在陕北结婚,之后前往重庆面见蒋介石,就国内形势和国共关系展开会谈。贺龙的妻子名叫薛明,她和叶群早年曾有过交集,知道对方曾在国民党广播电台工作过却没向组织交代这段经历。
薛明认为,既然投身革命就不应该有所隐瞒,私下找到叶群劝她向组织如实交代。谁知,二人竟然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搞得人尽皆知,间接影响到了林彪和贺龙的关系。
1947年春,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马步芳和马鸿逵等人围攻陕甘宁边区,妄图摧毁我们组织的中枢。当时,陕北部队隶属陕甘宁联防军,应归属联防军司令员贺龙指挥,但他已于1945年8月受命兼任晋绥司令员前往前线。于是,组织下令成立西北野战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任命习仲勋为副政委。
贺龙的晋绥区刚刚整编成三个纵队,他毫不犹豫将第一纵队开赴陕甘宁边区归属彭德怀直接指挥。这支部队是从湘鄂西红二军团发展而来的,号称“贺龙的嫡系部队”,极具战斗力。
由于兵力不足,晋绥区接连丢失许多县城,但依然源源不断供应陕甘宁边区的粮食。1947年3月,胡宗南调集25万军队进攻陕北,贺龙又把自己麾下的二纵也调往增援。
作为晋绥区司令员,贺龙原有的3个纵队已经调走2个,很难再组织有规模的战役。不过,他始终都没有过私心,更没有过怨言,多次这样表示:
入党之前,我指挥的军队都是我的;入党之后,我指挥的军队就是党的,连我的脑壳子也是!
小河村会议后,贺龙仅剩的三纵也被划入西北野战军的建制。从此以后,他脱离了一线作战部队,转入后方通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自救支援前线作战。难怪,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西北野战军的战功中有一半归贺龙”。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继续向西南进军解放全国,贺龙被任命为西南军区司令员。当时,已经久未掌军的他没有老部队指挥,只能就近征调第十八兵团从陕西入川,很快便击溃胡宗南解放成都和西昌等地。
大西南解放后,贺龙担任西南局第三书记和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协助邓公和刘伯承一起从事清剿匪患和恢复生产等工作。1954年调回北京后,他长期担任副总理和军委副主席,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再立新功。同时,还主动兼任体委主任,堪称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
1966年8月,林彪指使吴法宪栽赃诬陷贺龙,制造了“二月兵变”的谣言。为了保护他和薛明,周恩来将夫妇二人安置在西花厅居住,但还是没能保住。
惨遭诋毁和污蔑,贺龙和妻子薛明失去了人生自由。除了遭到批判和监禁外,还受到了百般的折磨,导致糖尿病急剧恶化,含冤病逝于301医院。
1973年12月,毛主席提出为贺龙平反,认为他遭受了许多不白之冤,安排华国锋亲自落实。到了1974年9月底,随着“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下发,这位嫉恶如仇和戎马一生的元帅终于昭雪,骨灰被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
欢迎关注支持,欢迎评论转发,欢迎留下高论。@文史不假
来源:文史不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