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宋文学与历史的天空中,苏轼如同一颗光芒万丈的巨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闪耀千年,照亮了中国文化的漫漫征途。他的一生,虽历经风雨坎坷,却始终能在困境中绽放出绚烂的文学之花,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璀璨夺目的篇章,其思想与作品对中国文化
在北宋文学与历史的天空中,苏轼如同一颗光芒万丈的巨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闪耀千年,照亮了中国文化的漫漫征途。他的一生,虽历经风雨坎坷,却始终能在困境中绽放出绚烂的文学之花,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璀璨夺目的篇章,其思想与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 年)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少壮时读书不努力,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其文章纵横恣肆,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风。在父亲的影响与教导下,苏轼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兄弟二人皆高中进士,苏轼的文章更是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一时声名大噪。
苏轼初入仕途,便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引起了朝廷的关注。然而,当时的北宋朝廷正处于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苏轼既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操之过急、脱离实际的举措,又不认同旧党完全废除新法的主张,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使他在两党之间皆不讨好,仕途也因此充满了波折。
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触怒了王安石一派,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此后,他辗转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在地方官任上,苏轼始终心系百姓,致力于为民众排忧解难。在密州,他积极抗旱救灾,组织百姓掘井取水,缓解旱情;在徐州,黄河决口,洪水围城,苏轼亲率军民抗洪抢险,筑堤护城,与百姓共度难关。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在《湖州谢上表》中,例行公事地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并顺带提及了自己对新法的一些看法。这本是官员的正常述职行为,却被新党中的一些人抓住把柄,指责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在表文中暗藏讥讽,对皇帝不忠。随后,苏轼被逮捕入狱,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在狱中,苏轼遭受了种种折磨与屈辱,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最终,在多方营救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低谷,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在这里,他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生活的困苦并未击垮他,反而使他的心境更加豁达超脱。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抒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在《赤壁赋》中,苏轼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永恒、个体的渺小与宇宙的宏大,最终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豁达之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困境的超越。
元祐元年(1086 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朝廷,先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然而,苏轼并未因旧党的上台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他看到旧党在废除新法过程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同样提出了批评和反对意见,这使得他再次遭到排挤。苏轼不愿卷入党派纷争,于是请求外调,先后出任杭州、颍州、扬州等地知州。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不仅解决了西湖的水利问题,还为杭州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绍圣元年(1094 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再度得势。苏轼因曾反对新法,又被一贬再贬,先后被贬至惠州、儋州。儋州在当时是极其偏远荒蛮之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苏轼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传播文化知识,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在儋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随遇而安的豁达。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苏轼在北归途中,于常州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为全面,在诗、词、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他的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将诗的言志抒情功能引入词中,开创了豪放词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词作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苏轼善画枯木怪石,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绘画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苏轼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以卓越的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追求人生的真谛。
来源: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