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黄淮区域的麦茬玉米而言,是否有突破2000斤的可能,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当地农业生产的效益,也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将从黄淮区域的自然条件、种植技术、品种选择以及田间管理等多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寻麦茬玉米产量突破的潜力。
对于黄淮区域的麦茬玉米而言,是否有突破2000斤的可能,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当地农业生产的效益,也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将从黄淮区域的自然条件、种植技术、品种选择以及田间管理等多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寻麦茬玉米产量突破的潜力。
黄淮区域的自然条件
黄淮平原位于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是华北平原的南部,主要由黄、淮两河下游泥沙冲积而成。这里地形平坦,大部分海拔在50米左右,仅徐州附近略见小丘 ,非常有利于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和机械化作业,能够减少因地形因素导致的种植和收获难度,为玉米高产奠定了基础。
气候上,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年均气温14.3°C ,这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玉米是喜温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热量来完成各个生育阶段,黄淮区域的温度能够满足玉米生长对热量的基本需求。年均降水量650 - 800毫米,降雨季节性分配不均,常出现季节性旱涝 。降水的分布不均对玉米生长有一定挑战,在玉米生长关键期如遇干旱,会影响玉米的抽雄、吐丝和灌浆,导致产量下降;而过多的降水又可能引发涝灾,使玉米根系缺氧,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但如果能合理利用水利设施,通过灌溉和排水措施,将降水劣势转化为优势,就能保障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黄淮平原的土壤类型多样,淮河干线以北黄淮冲积平原区形成大面积的潮土,淮北平原地势相对低洼的地区,多为土壤黏重的砂姜黑土 。潮土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砂姜黑土虽然质地黏重,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只要合理改良和利用,也能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不过,该区域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如黄河故道的土地沙化、黄淮流域的洪涝灾害、区域性干热风灾害和干旱等 ,这些问题对玉米的产量形成潜在威胁,需要在种植过程中加以防范和应对。
种植技术的作用
密植技术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对提高产量有显著效果。2023年,获嘉县采用该技术,最高亩产达916公斤,创造了新乡市实收测产玉米新纪录 。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从而提高产量。在黄淮区域,根据不同的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耐密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可以适当增加,如未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耐密型玉米品种一般大田每亩播种5000粒左右,示范田5500粒左右,攻关田5800 - 6000粒 ;大穗型品种种植密度则相对小一些,一般大田每亩播种4600粒左右,高产田5300粒左右 。但密植也不能过度,否则会导致植株之间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反而降低产量。
水肥管理技术
精确的水肥管理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需求较大,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并根据不同生育期进行调控。在黄淮海地区,玉米的氮(N)、五氧化二磷(P2O5)和氧化钾(K2O)用量每亩不低于20公斤、5公斤和8公斤,另外每亩增施硫酸锌2公斤 。磷钾肥和微肥播种时管道一次性施入,氮肥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和开花后10 - 15天按照3:5:2的比例随微喷或者滴灌施入 。这样的施肥方式能够满足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水分管理同样重要,黄淮区域降水分布不均,需要通过灌溉来保证玉米生长所需水分。玉米播种后要及时浇“蒙头水”,确保出苗整齐;苗期适当蹲苗,促进根系下扎;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保证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同时,要注意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涝灾。
“两晚”技术
“两晚”技术,即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期晚播,对提高玉米产量有积极作用。玉米适当晚收可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增加粒重。玉米最佳收获期为生理成熟之后的完熟期,即苞叶黄白干枯松散,籽粒乳线消失脱水变硬,且籽粒基部出现明确的“黑层”,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 。根据品种特性、茬口衔接、气象特点可适当延迟收获时间,一般日均气温16℃以下玉米灌浆速度明显下降,14℃以下灌浆基本停止 。正常情况下黄淮海北片可延迟到10月5 - 10日收获、不迟于10月15日,黄淮海南片可延迟到10月10 - 20日收获、不迟于10月25日 。通过晚收,能够让玉米充分利用后期的光热资源,提高产量。
品种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基础。不同品种的玉米在产量潜力、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黄淮区域,鲁南、鲁西南地区小麦收获较早,光温充足,可以选用产量潜力大、生育期较长的品种;鲁中、鲁西北地区可选用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的品种;鲁东地区可选用生育期略短、稳产的品种 。同时,要选择抗病、抗虫、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对产量的影响。例如,一些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等常见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在病害高发区域种植这些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保证产量。
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
精细的田间管理能够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播种前,要进行精细整地,秸秆还田,将前茬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粉碎秸秆长度小于8cm,并均匀抛撒 ;深耕深松,3年深耕或深松1次,深耕25cm以上,深松30cm以上,及时机械整平 ;施用基肥,根据土壤肥力基础,测土配方科学施用底肥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减少杂草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同时,要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合理的植株调整,如去除无效分蘖、打掉底部老叶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率。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黄淮区域玉米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蚜虫、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等。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物理防治可采用灯光诱捕、糖醋液诱杀等方法;生物防治可利用害虫的天敌如赤眼蜂、七星瓢虫等进行防治;化学防治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避免农药残留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例如,在玉米螟发生初期,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在大斑病、小斑病发生时,及时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治,能够减轻病害对玉米叶片的损害,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黄淮区域麦茬玉米有突破2000斤的可能性,但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在自然条件方面,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壤改良措施,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较好的环境。种植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密植技术、水肥管理技术和“两晚”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充分挖掘玉米的产量潜力。选择优良的品种,结合精细的田间管理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然而,要实现麦茬玉米突破2000斤的产量,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例如,部分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种植管理方式较为传统,难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一些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如灌溉设施老化、排水不畅等,影响了水肥管理的效果;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如干旱、洪涝、高温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加大,增加了产量突破的不确定性。
总之,黄淮区域麦茬玉米具备突破2000斤产量的潜力,但需要政府、农技部门和农民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玉米品种和种植技术的研究,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研发出更高效的种植技术,农民要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黄淮区域麦茬玉米产量的重大突破。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