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央视“3·15”晚会曝光卫生巾行业“翻新黑产链”,众多知名品牌卷入其中,让消费者愤怒又绝望。随后,数万网友涌入雷军微博评论区,高喊“求产卫生巾”,还兴致勃勃地为产品取名“小米SU吸”“雷巾”,这场看似荒诞的“许愿狂欢”,实则是对行业乱象的有力控诉,也体现出
最近央视“3·15”晚会曝光卫生巾行业“翻新黑产链”,众多知名品牌卷入其中,让消费者愤怒又绝望。随后,数万网友涌入雷军微博评论区,高喊“求产卫生巾”,还兴致勃勃地为产品取名“小米SU吸”“雷巾”,这场看似荒诞的“许愿狂欢”,实则是对行业乱象的有力控诉,也体现出大家对小米品牌的信任。
其实,这几年卫生巾市场乱象频发,2024年11月就有多个品牌被曝实际长度虚标,内吸收层差距远超国标允许的4%偏差。消费者对传统品牌失去信任,自然就将希望寄托于以“性价比”和“用户信任”著称的小米,甚至提出“医用级材料”“智能温控”等设想,盼着小米用科技为卫生巾行业带来变革。
然而,面对千亿市场诱惑和网友的热切期盼,小米却多次明确回应“短期内不考虑生产卫生巾”。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曾直言“卫生巾真的做不了” ,虽然这条言论后来被删除,但小米的立场没有改变。
小米这样的决定,背后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小米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科技公司”,生态链布局围绕智能硬件和物联网,强调技术整合与互联互通。而卫生巾生产更依赖材料科学与供应链管理,和小米的科技核心差异较大。
从资源分配角度来看,雷军已把“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押注造车,小米汽车2025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台,北京第二座电动汽车工厂加速扩建;同时,武汉超级智能大家电工厂年底投产,空调、冰箱等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速超30%。相比之下,卫生巾市场虽规模庞大,但头部品牌年净利润不足12亿,仅占小米2024年272亿元净利润的零头,商业价值远不及造车与家电的万亿级潜力。
而且,卫生巾作为直接接触人体的护理产品,安全性容错率极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容易引发舆论危机,被竞争对手利用。就算小米能用“医用级标准”打造产品,消费者对“科技品牌做卫生巾”的信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女性用户更看重成分环保性、舒适度。另外,国际品牌护舒宝、高洁丝与本土企业洁婷、ABC早已主导市场,小米若入场,要突破成熟品牌的渠道壁垒与用户忠诚度,投入产出比难以保证。
网友呼吁小米生产卫生巾,是希望“良币驱逐劣币”,小米过往根据用户建议推出可多次清洗的洗衣机等成功案例,让公众对其“听劝”形象印象深刻。但卫生巾行业远比想象中复杂,低价竞争、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小米即便能利用供应链优势控制成本,也要面对品控严苛、用户需求碎片化等难题。
雷军的拒绝,揭示了科技公司与消费品行业的核心区别:科技公司追求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消费品行业依赖长期深耕与细微体验。小米要是通过投资或合作参与产业链,或许能降低风险,直接生产则可能稀释品牌价值,陷入“大而全”的困境。
雷军不造卫生巾的选择,在流量与情怀裹挟的舆论场中,彰显了企业家的战略定力。卫生巾行业的变革,终究需要传统品牌自我革新,或者由专注护理领域的新锐企业推动。而公众对小米的“许愿”,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对品质与诚信的永恒渴望。在科技与消费边界日益模糊的当下,只有坚守核心优势、敬畏用户健康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赢得长久信任。
来源:碎碎念是我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