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4日,长沙市教育局在中考中招改革新闻发布会上,抛出了一个新举措:中招对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年薪50万以上企业高管)子女实行单列招生,不纳入统招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广泛热议。
2025年3月24日,长沙市教育局在中考中招改革新闻发布会上,抛出了一个新举措:中招对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年薪50万以上企业高管)子女实行单列招生,不纳入统招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广泛热议。
这是不是意味着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不必挤独木桥,而是踏上了优质名校专属的升学通道?如此这般,我们正在用父辈的成就,为下一代铺设怎样的命运轨道?政策制造的升学捷径,实则是将父辈知识资本转化为子代制度性优势。
教育应是社会流动的润滑剂,不应成为阶层固化的混凝土。
虽然初衷是想吸纳人才,但是无论起因多么冠冕堂皇,都不能成为抢掠别人孩子教育资源的理由,享有教育公平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公平,不是要斩断人才应得的梧桐枝,而是不能让凤凰的羽翼遮挡了所有鸟类的天空。 真正留住人才的不是教育特权,而是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一旦教育特权合法化,必将打开潘多拉魔盒,当政策制定者用"教育资源"作诱饵时,本质上是在将教育异化为"人才租赁"的交易品。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正在消解"有教无类"的文明根基。
这样的政策一出,我们教育的导向是什么?用什么立德?拿什么树人?我们将向孩子们传递怎样的价值观?告诉他们努力不如拼爹吗?告诉那些寒门孩子,你们的出身是被歧视的,是被社会设置了恶意以待的标签吗?让幼小的心灵从小就播下自卑、屈辱、嫉妒、仇视的种子吗?请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请教育者不要用教育特权,去打开潘多拉魔盒。
站在岳麓书院"惟楚有材"的牌匾下,我们更需要读懂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胸怀。教育不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而应该成为照亮每个孩子未来的长明灯。当城市停止用教育编制特权牢笼,当政策的温度不再以出身丈量,那些在题海中努力泅渡的平凡少年,才可能真正触摸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希望。
来源:小蜗牛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