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1992年《三妃宫史志》记载;三妃宫亦称三妃庙,俗名三宫。该宫因奉祀天妃妈祖等“三妃”而得名。始建于宋代,坐落于仙游县城东北偶的金石山南麓,殿中原奉祀三妃金身:中奉天妃妈祖林氏神像,左奉法主仙妃圣泉妈吴氏神像,右奉灵惠懿德妃仙姑陈氏神像。
据1992年《三妃宫史志》记载;三妃宫亦称三妃庙,俗名三宫。该宫因奉祀天妃妈祖等“三妃”而得名。始建于宋代,坐落于仙游县城东北偶的金石山南麓,殿中原奉祀三妃金身:中奉天妃妈祖林氏神像,左奉法主仙妃圣泉妈吴氏神像,右奉灵惠懿德妃仙姑陈氏神像。
从上述这段文字记载来看三妃宫供奉妈祖、圣泉妈、陈仙姑。据道教科仪记载圣泉妈为许氏,为什么《三妃宫史志》作吴氏呢?该史志还发表在1993年7月1日版《莆仙会刊》,文中对圣泉妈来历作了记录:“一是昭惠庙,内奉仙妃圣泉妈吴氏,系本兴化县有女巫,自尤溪来,善禁咒术,殁为立祠,宋淳祐七年赐庙额,绍兴二年封顺应夫人,祀唐代法主仙妃,上仙游凿井以溉民田,民受其利,号曰圣泉,累封妙应灵济夫人”。该文作者为杜永财与黄天辛二人,他们即引用黄岩孙《仙溪志》中“三妃庙,昭惠庙”词条内容,也引用了乾隆年间《仙游县志》中“圣泉宫”条词内容,但遗憾的是他们误将兴化县女巫吴氏与圣泉宫法主仙妃两份史料揉和在一处,错将圣泉妈改姓成“吴氏”从而误导了后来者认为圣泉妈是从尤溪来,这是错误的观点。其实早在1990年就有学者考证,法主仙妃不是吴妈,被误传为吴氏的原因是三妃合祠的历史演变。
仙游县三妃合祠的演变历程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动态融合与地域文化适应,其核心脉络可概括如下:
一、宋代三妃合祠的形成
仙游三妃合祠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原为三座独立庙宇的合并。据宋《仙溪志》记载,三妃庙由顺济庙(妈祖林默)、昭惠庙(吴妈)和慈感庙(陈妈)三庙合一而成。合祠缘由与民间巫祝的推动密切相关,有巫者声称“神降欲合三庙为一”,遂得乡人捐资共建。三妃神职各异:妈祖主航海庇佑,吴妈司除灾降雨,陈妈掌生育祈福,形成互补的信仰体系。
二、明清时期神职变迁明清时期,
三妃信仰逐渐发生演变:吴妈与陈妈的式微:清代县志中吴妈、陈妈的记载减少,推测因香火衰退被边缘化。例如,乾隆版《仙游县志》吴妈仅存于少数文献,陈妈已无相关记录。
神名替换与功能转移:清代三宫(原三妃庙)中,陈妈被临水夫人陈靖姑取代,吴妈则被法主仙妃(圣泉妈)替代。这一变化与农业社会需求相关,法主仙妃因“铁鞭引泉”的水利神职更契合农耕需求,逐渐取代原有神明。
妈祖地位的凸显:妈祖因海运保护功能持续受尊崇,其封号从宋代“夫人”升至清代“天后”,成为三妃中的核心神祇。
三、现代信仰的融合与传播
三圣妃信仰的定型:当代仙游地区普遍将妈祖、法主仙妃、临水夫人并称“三圣妃”,分别对应航海、农耕、生育三大领域。
跨地域传播:法主仙妃信仰从仙游扩展至闽南,形成“圣祖妈”崇拜,并衍生出契子、祈花等习俗。
庙宇功能的调整:如贝龙宫、三妃宫等现存庙宇在清代重修后,除主祀妈祖外,增设送子娘娘等陪神,反映民间对生育需求的持续重视。
四、民间信仰的“交替神教”特征
仙游三妃合祠的演变典型体现了中国民间“交替神教”现象,即不同时期根据社会需求推崇不同神祇。例如,宋代重视海防,妈祖受尊;明清农业强化,法主仙妃崛起;现代则融合多神职能以满足多元诉求。
结语
仙游三妃合祠的千年演变,既是地方神祇适应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折射出民间信仰的实用主义本质。从“三妃共祀”到“三圣妃融合”,其背后是民众对自然掌控与生活福祉的永恒追求。
圣泉妈与妈祖、陈仙姑合祠楹联有:
圣泉著迹泽布九洲;湄水钟灵风流四海。(榜头新郑龙秋宫)
挥宝剑以斩妖名扬临水;仗铁鞭而演法迹著槁溪。(榜头象塘龙溪宫)
参考文献《仙游“三妃合祠”习俗的历史演变考略》作者郑工,出版源《东南文化》, 1993 年。
来源:卡哇伊莱昂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