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实验戏剧的先锋精神褪去“反叛”的标签,如何以新的姿态介入当代社会?3月28日晚,2025南京新剧荟“围炉话新剧”《一场未命名的游戏》于艺术金陵文化创意产业园启幕,主持人李子轶与编剧/导演李林坤、演员伍蓝莹、宣传制作李笠玮展开了一场关于“实验戏剧内核变迁”的深
当实验戏剧的先锋精神褪去“反叛”的标签,如何以新的姿态介入当代社会?3月28日晚,2025南京新剧荟“围炉话新剧”《一场未命名的游戏》于艺术金陵文化创意产业园启幕,主持人李子轶与编剧/导演李林坤、演员伍蓝莹、宣传制作李笠玮展开了一场关于“实验戏剧内核变迁”的深度对话。
活动以“实验戏剧从未消失,但其内核已从‘反叛传统’转向‘重构连接’”为核心命题,探讨实验戏剧的时代感知。
《一场未命名的游戏》主创聊一聊,玩一玩,这就是一场“实验”戏剧的内容创作虽然是天马行空,但创作过程往往是按部就班,但《一场未命名的游戏》的创作则附带着很多巧合和不确定性,编剧/导演李林坤直言:“这部戏先有的剧名继而才在我和‘小伍’的一次次聊天中,结合我们两人的自身经历不断地被拓展和丰富,算是一个动态的集体创作,直白地说就是‘玩’出来的剧本。但是直到今天,仍然不能说剧本已经完成,因为演出现场依然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在现场还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演员伍蓝莹带着一丝“苦涩”,显然对于剧本的改动,作为这部独角戏的演员,她具有最大的发言权:“整场戏的时长从30分钟到50分钟,再到现在的80分钟,随着剧本时长的拉长,我也从一开始的不太满足到现在有一个非常饱满的感受,独角戏有太多可能性,在这个过程我们就是不断放大可能性,加入很多例如量子力学、脱口秀等等元素对这部戏进行包装实验。”宣传制作李笠玮也表示:“导演从一开始就没给我制定框架,让我的影像制作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包括伍老师也是非常配合我的镜头变化,让我处于‘放养’的创作状态,这可能也是对我的一场‘实验’。”
实验不只是可能性,也可能是失败和放弃实验戏剧的创作犹如在艺术的无人区点燃火把——它既照亮了未知领域的无限可能,也时刻面临着狂风骤雨的考验。李导表示:“不被定义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在内核不变的基础上,我们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都想加进来,这不可避免的就造成了各种挑战和困难,到最后就不得不舍弃一些内容,比如我怎么也写不出来词的‘rap’。”编剧/导演李林坤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实验戏剧的存续本身就成为对抗文化同质化的宣言。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创造永远伴随着不确定性的颤栗,那些中途夭折的创意碎片,也许正暗藏着未来戏剧的基因图谱。
不输出价值,只输出情绪戏剧作为精神镜像可以连接破碎的个体感知,传统实验戏剧常让观众“看不懂”,而今天的实验性更强调“共感”,演员伍蓝莹分享了她的直观感受:“我第一次参与独角戏,一开始在舞台尝试用角色包裹住自己,和观众没有交流,就像是有一堵墙,将自己封闭在舞台上,后来渐渐把观众当作交流对象,和观众有了连接和互动,这是我接纳观众,也是接纳自己的过程。”这种从“对抗观众”到“拥抱观众”的转变,折射出实验戏剧与社会情绪的深层共振。演员伍蓝莹李导对此很有感触,他认为:“当下的存在是最真实的,在戏剧演出中演员应该是观众有反应就配合,观众沉默就过渡,观众躁动就引导,现场观众给的都是对的。这种连接和互动是相互的,我们配合观众的反应,才能在演出中达到想要的观众效果。这部戏从一开始的立意就是寻找自我,我们不希望输出所谓的价值,就是单纯地想让观众开心,在自我疗愈中对自我的认知更清晰一点。”南京新剧荟始终致力于打造“青年戏剧创新引擎”,本次围炉话新剧活动亦延续了这一基因。当实验戏剧从边缘反叛走向中心重构,它或许正在孕育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不再满足于解构传统,而是以实验之力验证时代的确定与不定。
在这里,实验从未终结,它只是以更独特的方式,重塑我们与世界的连接。
南京广播电视台1、围炉话新剧 |《少年故事》:当少年的伤疤成为镜子,我们如何照见自我2、围炉话新剧 |《量子时代的爱情》:爱与算法的博弈,开启未来剧场新维度3、这个春天,“剧”热闹!我们从此天天见关注了解更多本地资讯来源:百影侦探